本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結合角度全面系統研究中國保險扶貧的體制機制及減貧效果評價問題。理論方面,在國內外學術研究基礎上,論證保險機制對降低陷貧與返貧概率的機理、優勢、路徑、國際經驗及綜合評價體系。實踐方面,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我國保險扶貧的制度演化及實踐成效;利用西部12省區的數據基于FGT指數測度西部農村的貧困程度,致貧的風險因素;運用西部各省區保險扶貧實踐中的一手數據和典型案例,分別定性定量分析西部地區農業保險、健康保險、信用保證保險脫貧攻堅的機制、產品、模式創新及減貧效應;提出西部地區
本書是在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刻內涵與邏輯背景的基礎上,以識別和解決體育產業供給側的問題為導向,以優化體育產業供給結構為目標,以體育產業供給結構優化的“理論邏輯——實踐動因——問題成因——價值意蘊——優化路徑”作為研究主線。通過文獻梳理、問題分析,首先對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內涵與外延作出理論闡釋和界定,對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失衡的表現及其成因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厘清體育產業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證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其次,系統梳理了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優化的現實背景與價值
社會保障體系與現代化相伴而生,是現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現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但發展質量還不高,協同性不足,未形成優良的整體效應。本書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以及高質量社會保障的內涵與特征為起點,詳細論述二者的內在邏輯,梳理、總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歷程及經驗。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對社會保障的新要求,構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以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為目標的社會保障質量指數指標體系,以此判斷中國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水平,并分別從中
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中前進,走出一條回升向好的復蘇曲線。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完成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積極因素不斷增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回升;制造業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基礎設施投資平穩有序且并未過度;外需有逐步企穩跡象。特別是,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
(1)構建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的理論評價體系;(2)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的現狀分析,包括總體情況分析和具體政策審計的審計要素分析;(3)理論指導實踐,分析實踐的不足,提出針對性完善建議;提煉實踐的成果,完善理論評價體系;分析審計成果背后的規律,發揮防風險防未病功能。 主要貢獻: (1)系統性的研究了政策執行效果審計理論評價體系。綜合引入政策評估理論,結合審計基礎理論與實踐,在理論框架中吸納實踐元素,創新性地提出增加“政策實施結果的完成度評價”,體現跟蹤審計的特點。 (2)創新性的提出:針對政策措施本身的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五年,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理性認識我國創新繁榮與創新泡沫并存的階段性特征?如何深刻理解技術引進放緩和創新加速發展并存的背后邏輯?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本書基于技術學習理論、演化經濟學理論、羅斯托模型等經典理論,結合中國實踐,構建創新階梯模型;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通過剖析自主開發與技術引進的互動演化,嘗試揭開這些迷霧,尋找中國技術創新之路。
本書站在散戶的角度,始終把風險擺在第一位,直擊散戶炒股致命弱點,提出進階的解決方案。本書既是作者閱讀300多本中外股市書籍后的總結,也是作者15年來炒股經歷和40余年人生體會的濃縮。語言表達通俗易懂,邏輯分析有理有據,可以大大提高股民學習進階的過程和效率效果。本書分三篇,共9章。邏輯如下:一是要提高認知,包括重新認識股市和自我認知。二是要把風險第一的理念貫穿炒股全過程,并把量身打造交易系統來作為股市風險的應對之策。三是操作層面:散戶要樹立大局觀,堅持順勢而為;要做好擇時,掌握圖表工具;
本書將根據創新創業流程對內容做出安排。前半部分主要為創建企業前如何識別創新創業機會、整合獲取資源等。第1章介紹創新創業基本理論;第2章為創新創業環境,從宏觀背景梳理創新創業環境,理解創新創業政策、法規;第3章為創新來源;第4章為創業機會;第5章為資源整合;第6章為創業團隊;第7章為商業模式設計;第8章為創業計劃書的撰寫,第9章為創業項目的路演。后半部分主要是創建企業的管理,包括登記、營銷、資金、生產方面的管理等。第10章為創建企業;第11章為企業營銷管理;第12章為企業資金管理;第13章為企業生
本書圍繞“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怎么干”這一問題,首先從理論上解釋了區域公用品牌該怎么干,在論述了區域公用品牌作為鄉村振興的最佳抓手、農民增收的最佳路徑是各地主官的重要主業后,進一步結構化闡述了省域、市域、縣域區域公用品牌之間的邏輯關系,并結構化解讀了十個知名的成功案例背后的因素,以及品牌價值該如何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本書研究了如何做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產品支撐問題,明確品牌的根本是“好吃”的產品,并結構化地從銷地、產地和終端三大邏輯全面分析不同類型的區域公用品牌的產品支撐方法。最
產品組合決策是運營管理中的重要決策問題,它直接影響零售商的需求和利潤。隨著現代零售業的發展,消費者的選擇行為變得更加復雜,制造商生產的產品種類的規模也愈加龐大,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又為雙渠道零售提供了契機;這對零售商的產品組合決策提出了新挑戰。更為重要的是,零售業市場普遍存在競爭,競爭因素對產品組合決策的影響不可忽略。從上述背景出發,本研究基于外部和內部競爭因素探討不同競爭模式下零售商應當如何決策產品組合,并考慮了不同的產品差異化類型,包含如下三部分內容:首先,研究了基于零售商競爭的橫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