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歷來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本書以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水資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的長江上游經濟帶為研究對象,在系統介紹長江上游經濟帶社會經濟概況、長江上游經濟帶生態環境變化時空特征的基礎上,對區域內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量開展定量分析,科學研判未來區域內的各省市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和碳排放減少的彈性和潛力,通過協同機制協調云、貴、川、渝等區域的低碳發展政策,試圖提出具有示范作用的長江上游經濟帶低碳發展路徑,共同推進長江上游經濟帶的低碳發展。
本書將從全球氣候治理和中國低碳可持續發展兩個層面,從氣候經濟理論和政策應用兩個視角交互研究中國的碳中和經濟轉型和政策選擇問題,包括綜合評估建模理論方法的創新,氣候經濟影響評估、碳中和下的減排與適應交互、政策協同效應評估以及技術經濟路徑優化等諸多重要內容,為碳中和研究提供經濟學和方法論基礎,同時也為雙碳愿景下低碳能源轉型政策和戰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適合碳中和、低碳可持續發展等專業相關的研究生及專業人才閱讀參考。
賦役制度關系國計民生,歷來受到國內外史學界重視。就明清而論,已有成果多關注制度條文本身,缺乏對納稅應役的具體場景,特別是縣以下基層賦稅征收實態的細致考察。而挖掘新史料,擴展研究視角和方法成為近年來史學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加以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因此本專著以明清時期湖南、湖北地區鄉村基層賦稅制度史為線索,著力探討了各類賦稅征收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與基層社會運行實態。 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基層社會實際征收冊籍之研究。由于"官冊"失實,明清地方州縣為了足額完成任務,不得不
基于模型化技術和高效數值計算技術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工程與運作管理問題,已成為其它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的研究工具。本專著集成了作者及其團隊近年來在上述研究領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機械傳動設計問題的優化建模技術和算法、配料優化建模技術和算法、供應鏈管理優化建模技術和算法、廢舊物回收利用優化建模技術和算法、以及席位分配問題優化建模與算法。模型構建確定型優化模型,也包括不確定型優化模型,目的是保證所構建的模型更接近實際工程或管理問題。模型求解的算法開發,都是基于模型的結構和解析性質而設計的高效算法
本書是以"家庭能源消費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為主題的人地關系時空規律研究的總結性成果。全書共9章,系統闡述了在典型城市廣州、北京、聊城和西寧市開展的家庭能源消費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工作;獲得家庭能源消費的能源結構、設備類型、交通出行等不同維度的第一手考察與調查資料;基于家庭尺度的能源消費實測數據,結合中國的東西部城市和東部地區的南北方城市存在的地域差異特征,量化了家庭能源消費的時空格局。提出家庭能源消費的空間分異規律,構建多有要素集成綜合性框架,識別家庭屬性、社區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要素的互動關聯,解
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本書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視角,從我國城鎮化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出發,總結了中國城鎮化的演進階段與特征,剖析了傳統城鎮化的困境及中心城區、新城區、小城鎮三種不同類型空間區域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闡釋了新發展理念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構建了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中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評價;實證分析了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設計了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路徑以及中心城區、新城區、小城鎮三種不同類
“大科學”始于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興于大洋鉆探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當前,全球正處在新一輪科學和技術革命的前夜,科研范式、科研模式、科研手段發生了深刻性變革。通過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組建以戰略科技力量為代表的大型科研機構,開展以高通量、大規模為基礎的集中式科研活動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選擇。圍繞科研組織模式變革趨勢,本書通過“大科學”國際探索和“大科學”中國實踐兩個姊妹篇,系統闡述了“大科學”的治理內容,包括運作規律、載體建設、項目管理,以及“大科學”與“小科學”的關系處理,提出了中國
總結國外國土空間生態安全的研究進展,提煉國土空間生態安全的基礎理論(土地利用行為理論、生態環境預警理論、生態安全格局理論),系統總結國土空間生態安全研究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蟻群優化算法、多維決策分析法、復雜系統模擬方法),進行國土空間生態風險評估、國土空間生態安全預警、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優化、國土空間生態安全調控和優化等實證分析,最后提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的機制設計。
氣候變化是關系全球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全人類繁榮發展至關重要,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輿論焦點和科學問題。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能源體系全面升級、國際政治秩序深度調整,在新舊風險交織、不確定性加劇的新形勢下,全球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日益成為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與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任務與關鍵路徑。對中國而言,實現"雙碳"目標既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世界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
全球各經濟體發展至當前階段,傳統宏觀經濟增長理論已經無法較好地解釋現實經濟中出現的問題。首先,本研究試圖從需求有限性即需求飽和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這一重大因素如何影響宏觀經濟的變化,包括探究需求有限性如何決定產業周期發展,模擬出需求未飽和以及需求未飽和至需求飽和的經濟變化動態過程并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在"有限需求"理論模型框架下討論了不同的技術進步(橫向與縱向技術進步)對產業周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機制和影響效應。最后,結合數據分析收入不平等對擴大內需的抑制效應,并揭示了收入不平等、需求有限性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