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學界關于西陵詞人的群體性質、詞史定位等爭議,本書基于大量新文獻的發掘和整理,對西陵詞壇的群體構成、選本系統、創作風貌、詞學主張進行了深入考察,從理論形態和實體形態兩個層面揭示西陵詞人的流派屬性和反流派色彩。并在這一過程中,透視西陵詞學精神的嬗變及其如何作用于明詞向清詞的過渡。
本書是作者在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成果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通過對河西地區流傳的民間寶卷的來源及河西地區民眾念卷活動的探討, 揭示了河西民間寶卷與國內其他地區寶卷的關系、與唐末五代俗講的關系, 以及河西寶卷及民眾念卷活動的本質, 為傳承和保護河西寶卷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河西地區的民俗提供借鑒和參考。著作的學術價值主要表現在, 探討了河西寶卷的來龍去脈, 揭示了民間宗教與河西寶卷的關系, 揭示了河西地區的一些民情和民俗, 廓清了籠罩在河西寶卷頭上的一些迷霧, 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
本書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文化史和社會史視角下,討論茅盾如何以小說創作呈現其作為左翼知識分子的復雜精神歷程。 在小說作品方面,本書緊緊圍繞《子夜》這一軸心,在重點考察部分作品的同時,綜合考察茅盾早期革命文學和“左聯”時期創作,如《云少爺與草帽》《牯嶺的臭蟲》《幻滅》《動搖》《追求》《創造》《自殺》《色盲》《虹》《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牯嶺之秋》和佚作《上牯嶺去》(武漢《中央日報》副刊1927年8月18日)等,并著力呈現這些作品相互之間——尤其是它們與《子夜》之間——復雜的互文本
這套我們時代的歷史底稿,是中國青年報新世紀20年優秀作品的選集,包括《在場》和《底稿》兩本書,一橫一縱勾畫了這20年的歷史脈絡和人間故
事。《在場》按主題分類,集萃了曾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報道,深遂的內涵和精良的寫作使之超越時效,沉淀為有獨立閱讀價值的作品。而《底稿》則是
編年體,采用了年度概述+年度作品+腳注的編排方式,既保留了歷史現場的原汁原味,又賦予其歷史審視的上帝視角。
中國青年報向以理想主義高地享譽業界,他們的新聞講述追求真實、深度和寫作技
本書以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藏紅色文物王進喜戴過的鋁盔為主角,將鋁盔等文物擬人化,通過它們講述了鐵人王進喜的故事,展現鐵人精神和大慶油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出身于鋁盔家族的主人公盔盔,是一位渴望到外面的世界探險的小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他認識了剛到玉門油田工作的王進喜,從此展開了他的冒險故事。從祖國西北戈壁上的玉門到東北荒原中的大慶,在這一路上,盔盔跟著鐵人王進喜制服黑旋風、打出鐵人一口井、阻止嚴重的井噴事故,有遇到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刻,也有奮不顧身、光榮負傷的經歷,這
本書是一部題材溫暖的散文作品集,收錄了著名散文家姚育明近期的散文作品,分為“動物”“人物”兩輯,包括《五百羅漢救小魚》《汪星人》《分杯汪曾祺》等篇。作者筆下,充滿了對世間萬物的慈愛、熱愛之心,家里的萌寵、偶遇路邊的鮮魚、小區的流浪貓,都是作者細心關注與照顧的對象,通過活色生香,充滿暖意、善心的描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在人物一輯中,既有作者回憶與文壇好友汪曾祺、史鐵生等人的交往經歷,也有與鄰居的日常往來,還有與小朋友的忘年之交。她以真摯、誠懇、欣賞的態度對待朋友,善于
這是一本知名女作家詩意行走的散文集,主要描繪了嶺南的自然風光。這本書的特點是以心靈的真誠打動讀者,讓嶺南的山水和人物閃耀著迷人的光亮。粵海逐夢、廣西追尋、椰島思念、港澳銘心,寫得情真意切,細膩到位。這里有深厚文化的浸潤、特殊美感的發現、真摯情感的醞釀以及多彩神思的飛揚。作者披襟剖心,真誠敘說,把個性、志趣、涵養、學識等融于字里行間,使得整部作品充滿了人情味。
本書是一部散文集。其作品從現實出發,以溫暖深情的筆觸,通過描述身邊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或經歷,反映了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折射出時代演進和發展的印跡,文字生動活潑,感情真摯。
本書是我省作家何立杰的一部散文隨筆集,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發表在《新華月報》《青年月刊》《散文》《安徽日報》等報刊上的散文、隨筆作品40余篇。分為親歷·親情感觸·感悟兩輯,通過寫山水、寫村落、寫親情、寫生活,彰顯古雷池文化,描摹人間真情,給人以正能量的啟迪。
本書是女作家慶紅創作的一本散文隨筆集。全書收錄了散文隨筆作品40余篇,分為記憶感懷情緣三輯,作者在本書中描繪了故鄉的山川風物,記錄了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體會,這些點滴的人生記錄通過細膩的文字展示在讀者面前。作品思想深刻,文風優美,既是對自我人生的階段總結,也是對人生價值的思索與體會,給人以溫暖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