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經貿摩擦及其引致的政策不確定性,引發了對中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及國內勞動力市場的擔憂。本書基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獨特視角,刻畫了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外貿轉型升級和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同期發展進程及其內在關聯,在清晰界定并科學構建相關指標基礎上,細致測算并描繪了城市層面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和遷移摩擦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典型事實。此后,將遷移摩擦納入貿易政策沖擊與勞動力市場的理論分析框架,通過拓展一般均衡模型探討了基于勞動力供求和價格調節效應的理論
針對目前研究僅通過養老金缺口衡量養老保險運行安全的不足,本專著介紹了如何利用大數據資源進行養老保險運行安全測度和評價的方法,并針對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運行安全進行了前瞻性地預測和評價。首先,將養老保險置于整個宏觀經濟系統,構建考慮外部資源支持程度和制度本身調節能力的養老保險安全測度指標體系和基于大數據驅動的養老保險安全評級模型;其次,通過構建系統動力學模型將養老保險大數據進行聚合,并通過對養老保險關鍵基礎變量的現時預測和實時輸入將大數據資源、云計算和傳統評價方法進行對接。最后,結合構建的測度指
中國在從政府走向市場的經濟轉型進程中,逐漸破除了勞動力市場的所有制身份藩籬。1988-2018年全國人力資本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間的配置呈現出趨向、偏離、再趨向最優配置的演變特征。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培育、發展與不斷完善,優化人力資本在所有制部門間的配置可增加的經濟總產出高于同期研究與開發支出、可增加的居民消費支出可比同期零售市場交易額、可增加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達6%。然而,雖然從整體上看中國勞動力市場上的所有制分割現象逐漸消失,但是在異質性勞動力和不同地區之間,該所有制分割現象依然存在。國有部門承擔
《“互聯網+”驅動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路徑及模式研究》立足于傳統產業發展的困境和“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將“互聯網+”作為有效驅動企業和傳統產業創新發展的*特要素,從企業和產業兩個層面對“互聯網+”的*特含義展開分析,充分挖掘互聯網時代企業和產業比較優勢新來源及“互聯網+”驅動傳統產業可持續創新發展的內在機制,為中國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提供新的思路、路徑和模式選擇。《“互聯網+”驅動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路徑及模式研究》不僅對“互聯網+”背景下傳統產業的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
自己的觀點和一些新的見解。本書還根據官方公開發表的統計數據,估算了國家層面和分省份、分行業的資本存量歷史數據,初步構建了我國資本存量的數據庫,并利用實際統計數據開展了資本存量數據應用的研究,其中關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以及各省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與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通過這些研究,不僅系統地總結了一套比較科學和規范的對資本存量進行核算與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進一步建立與完善我國的資本核算方法制度提供了重要參考,而且可以為今后開展宏觀經
本書初步搭建了保險監管經濟學理論框架。(1)構造了保險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特別是構建了長期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為量化分析保險監管對社會福利的影響提供了基本工具。(2)給出了保險市場中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及社會總福利的解析表達式,因而可定量分析不同市場均衡狀態和市場效率的關系。(3)建立了對費率監管、償付能力監管和資金運用監管等多種監管行為的一般分析框架。(4)通過對多方博弈模型的構建,更為準確地把握了監管者行為對其它市場參與者的影響。(5)對中國保險市場監管成效進行了實證分析,檢驗了相關理論模
本書根據西南區域的自然、生態、社會和經濟等區域特征,論證了西南區域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戰略地位。針對影響西南地區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資源約束和生態保護等關鍵問題,深入研究本區域食物安全生產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潛力。依據區域農業發展需求、生態條件和資源稟賦,針對區域內不同區劃的資源、市場、生產、加工、貿易等條件,制定區域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提出保障區域食物安全的主要策略和重大建議措施,為實現國家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參考和政策建議。
本書在對國內外供應商管理的先進理念、先進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軍工企業供應商管理的特點,總結提煉了軍工企業供應商管理的研究成果和應用經驗,重點闡述了軍工企業的品類管理、戰略尋源、供應商的識別、評估和選擇、供應商質量管理、戰略采購、供應商關系管理、供應商績效管理以及供應商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及應用的內容。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列舉了大量的應用案例,為實現軍工企業供應商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本書在吸取了國內外對生態旅游及生態補償和旅游生態補償研究的相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在四川的實地調查研究完成的。本書分析探討了生態旅游、生態補償、旅游生態補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國內外研究動態。提出了旅游生態補償的原則與方式,補償的主體、客體及對象,補償的方式、標準及其依據,嘗試構建旅游生態補償的理論體系和合理機制。在此基礎上,作者對不同案例進行了旅游生態補償的實戰研究,為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提供參考和借鑒。全書兼具理論性、資料性和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