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小輯:第一輯是作者用散文的筆法,記錄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工作經驗、所悟所想。配有部分圖片,有資料價值;第二輯是作者發表在各報刊上的報告文學、人物專訪《瀚海遺珠》及散文《游泰姬陵》、《燈河》、《呵,井岡山》、《家·遷·變》、《四月江北行》、《鮮花伴你遠行》等;第三輯“瞬間”是攝影作品輯,精選了作為攝影愛好者拍攝的攝影作品。
現代文學研究中對鄉紳階層人物的遮蔽與發現,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學術史現象。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書在文學作品所展開的社會空間中重新認識鄉紳人物形象及其變遷,由此呈現現代文學世界中“地方社會”浮沉的一個側面,進而追索文學批評中地方意識的消長之跡。
本書是八十二歲老人歷時五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從生命的高度,審視傳統的居家養老和新興的機構養老,寫就的養老紀實。作者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盡情地描述著每天發生在家中和在養老院頤和苑里的這樣那樣的有趣的事和不凡的人。書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在講述著“走在人生的邊上”的不尋常的故事。
這本談佛論道的隨筆集,重點關注五四新文學作家結合佛理道學的寫的小品,除關照現實、洞察社會,希望借佛道改造國民、救亡圖存外,也不乏修身養性、人生感悟、尋求精神慰藉、憶念佛界先師的作品收錄其中。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苦難深重,軍閥混戰、社會動蕩、道德淪喪、精神匱乏、經濟衰退,辛亥革命失敗,五四運動落潮,覺醒的一代青年苦悶不堪,便借佛教人生皆苦、世事無常的苦空觀承載自己的悲觀情緒,在佛學中尋求精神慰藉。
文人關注佛道,要是說為遁入空門,那也不對。用弘一法師的話說,是以出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古典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該書不僅塑造了眾多形象豐滿的英雄人物,同時它也書寫了人生百態和社會市井生活,內容十分豐富。歷代讀者閱讀該書,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仍然被當代讀者分析、探索和論述。《俠亦俠亦盜說水滸》按照話題分類,分別講述水滸的歷史背景、水滸英雄的思想主題、水滸英雄的錢財觀、酒肉觀等,作者行文輕松,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力圖別開生面,提供富有啟迪的思考。閱讀本書,有助于提高讀者閱讀原著的興趣,同時也有助于讀者把對原著的思考推向深入。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僅一年后,爵士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又出版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這部短篇小說集。菲茨杰拉德在創作這些故事時,自己也正處于一個難稱得意的階段,經濟、事業、情感等方面都頗受挫折。本書收有九篇題材各不相同的故事,刻畫了二十世紀初美國年輕人的種種迷惘。在浮華與躁動交織而成的年代里,無論年輕人追求的是什么,他們的生活往往都以憂傷為底色。
少年船仔與父親老歐出海,遇到海難,為海盜池木鄉所救,卻意外地卷入一場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盜撈行動中……文物販子練丹青,陰差陽錯得到幾塊元代青花瓷的碎片,而后順藤摸瓜,經友人李云淡鉤沉史籍,獲知碗礁一帶有一艘滿載金銀與元代青花瓷的沉船,遂召喚“獄友”池木鄉組成團伙密謀盜撈……元末明初之際,閩人陳秋生赴安南經商。在得知故鄉饑荒時,陳秋生冒著巨大的風險,囑其子將紅薯藤帶回故鄉,拯救鄉民。明宣德三年,陳氏攜家眷、金銀、元青花瓷返鄉,不料遭遇海盜,陳氏毅然決定沉船……
本書由清詞研究專家馬大勇、趙郁飛撰稿, 相對于已經出版的一些納蘭詞選本, 有比較鮮明的特點。首先, 本書收錄納蘭性德的所有詞作, 底本采用《通志堂集》本, 參校其他刊本以及當代整理本。其次, 撰稿者對納蘭詞作全面注釋和詳細評析, 尤其在評析部分, 融入了撰稿者多年研究納蘭性德以及相關清代和近代文學、文化的學術成果和心得。
中華諺語的語義內容具有豐富性、類聚性和系統性的特點,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根據語義內容進行分類、系統構建義類體系是開展中華諺語的整理與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書立足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中華諺語語料,在深入分析中華諺語的語義特性和語義聯系、高度概括語義類型、充分揭示語義系統性、深入探討分類和分層標準與原則的基礎上,構建出一套框架清晰、層級分明、體系嚴謹、方便實用的中華諺語義類體系,并探索中華諺語義類辭典的編纂理論。
本書研究元代后期詩學,以元代后期詩文集及相關詩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學術文化變遷與元代后期詩學思想流變。主要以元代后期上京紀行詩論、詩文總集編撰、科舉興廢三個角度作為切入點,以揭示元代后期詩學的發展變化軌跡。二是時代精神偶像與元代后期詩學取法。陶淵明、杜甫、李賀作為元代后期文人的精神偶像,是時代精神的象征,對三者的詩學取法也構成了元代后期詩學的重要內容。三是文人心態與元代后期詩學思想。選題截取館閣文臣、鐵雅詩人、殉國文人、遺民詩人四類文人,分析他們在特定的歷史境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