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里最真實的感動!它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雖然情感樸素又恣意,噴薄出的卻是強大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兩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后悔,對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
翻開《繪本中國:灶王爺》,你第1眼就看到灶王爺用那一雙大大的眼睛盯著你。再翻頁,連續五幅小圖,還是那一雙大眼睛,眼珠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看得你好仔細,彷佛要穿透你,把那纖細如塵的心底事一覽無遺。 灶王爺為甚么要睜著兩個大眼睛看著我們? 人因為貪婪、好強爭勝、缺乏關愛、愛諉過于他人,于是妄念叢生。《繪本中國:灶王爺》里的一家子都曾有過一時妄念。「我」會因為貪嘴,想在灶上可口的飯菜,揀一塊放進嘴里;相處幾十年的
《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力求使讀者對我們民族的文學思想傳統有個初步印象,認識到那里面有許多生動活潑、含蓄雋永的言論,可以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時作者希望通過對古代詩學的研究,能夠使讀者感受到本土文論的無窮興味,體味到古代很多文論
本書系大都采用學術講座的風格,有意保留講課的口氣和生動的文風,有“講”的現場感,比較親切、有趣。 本書系的擬想讀者主要是青年,適合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養的普及性讀物;如果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
《芙蓉鎮》是古華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把自己所熟悉的南方鄉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濃縮進該書里,描寫了1963-1979年間中國南方農村的社會風情,講述了芙蓉鎮上女攤販胡玉音靠勞動致富,卻在一系列政治運動中飽受迫害,她與“右派分子”秦書田在共患難的過程中產生真摯愛情,共同迎來了撥亂反正的時刻。小說寓歷史風云于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本書分為舊影、沙漏、斷章、日晷四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新嫁娘;三月草;狂奔的花貓;黃梅季;人約黃昏后;玩水漂;河神廟;避世;井邊書;井臺;月河夢;黑白月河街;水上樂園;故鄉之冬等。
本書收集了作者2021年至2022年期間創作的詩歌,分為故鄉篇、景觀篇、情感篇、絕句篇4個部分共計約150首詩詞。第一部分故鄉篇,以歌頌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生我養我之第一故鄉——湖南省平江縣濃烈的思念、懷念之心。第二部分景觀篇,展示的是作者對第三故鄉——湖南省郴州市美麗自然景觀的贊嘆歌頌。第三部分情感篇,是作者對世界萬事萬物感情世界的自然流露。第四部分絕句篇,包含五言、七言絕句,是作者運用唐宋風格借景抒情、感懷言志,是古典詩詞手法在今天生活中的延續。
本書是一部集歷史、民俗、人文、思想于一體的散文集。四川風景優美,名勝甚多,自古就是旅游勝地,作者遍覽巴蜀,一路漂泊、探訪、思索,或尋訪名士遺蹤,或探險深山古洞,或登峰懷古追思,或走村流連鄉野,書寫了巴蜀氣勢磅礴、重巒疊嶂、水碧山青、充滿神奇與壯觀的沃土。都江堰、劍門關、峨眉山、三蘇祠、興文石海、碧峰峽……一一奔涌筆下,作者用虔誠、真摯的筆墨描繪了四川人杰地靈的畫卷,讓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人物、古寺,通過遺跡、傳說、典故、野史等,鮮活生動地浮現。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潭門的男人勇敢, 潭門的女人美麗, 在作者的筆下, 讀者能夠感受到濃郁的海島風情。這些短篇小說塑造了眾多平凡百姓的性格, 講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故事, 描繪了潭門人吃苦耐勞、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書中有描寫一邊支撐家庭一邊擔憂遠行出海丈夫的女人; 有風里去浪中來, 靠海生的潭門男人。作家尤其關注潭門的女性, 寫她們的喜怒哀樂, 寫她們的性情, 寫她們的命運。小小說篇幅短小, 雖不能寫她們的一生, 但通過一個個故事截取她們生活中的一個個片段, 帶給讀者深刻而具體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