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領導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運動(1931—1937)在20世紀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中頗具影響。時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這一問題依然引人深思。本書基于作者七年來田野調查的寶貴一手資料,立足于民眾視角,搜集鄉建運動親歷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資料,運用個案研究方法,探討梁漱溟所說的“鄉村不動”的原因及文化內涵,闡釋鄉村建設運動與鄒平民間文化之間的關聯。本書既是對這場鄉村社會改革的歷史回望,又希冀能為當代鄉村振興的探索提供思考。
本書針對我國生活消費領域的低碳化激勵不足、效率不高,缺乏系統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和創新性的制度設計以及有效常態化的引導等問題,旨在有效挖掘居民生活領域的巨大減碳潛力,從多元動機與柔性“助推”視角對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及引導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第一部分即上篇“多元動機視角下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研究”。該部分首先從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視角探明自愿減碳行為的內涵、特征、類型和影響因素,分析居民自愿減碳行為實施現狀、困境及其根源。以“認知-情感-動機-行為”為
本書從廣義機會主義視角出發,探討外部利益相關者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下IPO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闡釋核準制下IPO公司機會主義行為動機,分析核準制下IPO公司機會主義行為表現,遵循“動機-表現-治理”的理論邏輯,探索由核準制推及至注冊制的IPO公司機會主義行為治理途徑。
本書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新技術,尤其是自動化和機器人領域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并解釋了人機協同在目前階段的重要作用。在宏觀經濟層面,本書在對地區和領域的創新能力進行衡量時,將創造性毀滅這一因素納入了考量,分別從城市整體和城市各行業兩個維度,結合百度指數考察了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所遺漏的經濟增長,計算出了各省份以及按城市等級劃分的一、二、三線城市對新技術的吸聚力。在自動化和機器人產業層面,著重梳理了自動化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現狀,國內機器人發展的技術能力、市場規模、投融資特征和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
本書立足于信息傳播技術(ICTs)向鄉村社會滲透和擴散的現實,聚焦貧困治理中的信息貧困與信息減貧議題,深入剖析信息貧困對減貧績效的影響機制,并運用相關統計數據呈現信息貧困的空間地理分布特征、信息貧困者的信息行為特征,為精準識別信息貧困提供學理上的借鑒。還通過梳理世界各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為我國正在推進的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提供借鑒。
本書從中國當前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實踐出發,探討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驅動影響因素,總結中國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扶貧的現有項目內容、模式與成效。探索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有效路徑,提升文化精準扶貧的效率與效果。通過對國內外文化扶貧與減貧、文化精準扶貧、公共圖書館事業等理論的梳理,豐富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理論研究體系。按照行政區域分級設置,分別從國家、省級、市縣級等層面,對各類公共圖書館開展的文化扶貧實際工作進行調研,揭示中國文化精準扶貧工作中公共圖書館參與現狀
本書分理論篇、評價篇、實踐篇三部分,內容包括:科創金融的相關概述、科創金融相關基礎理論、科創金融評價基礎、科創金融景氣指數研究框架、中國城市科創金融景氣度評價、科創金融融資景氣度分析、科創金融投資景氣度分析等。
本書就是讓你掌握銷售漏斗的方法,通過對銷售流程的精準管理、銷售客戶的大力開拓和銷售團隊的高效賦能,從而提高成交率。銷售漏斗管理包括一系列表格(銷售漏斗指標表)和一系列銷售工具(客戶關系發展表、痛點影響表、價值建議書、競爭分析表和緩解風險表),是企業為完成銷售流程而制作的標準模板。
本書是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解釋我們在現實中司空見慣而又未注意到的現象,并通過這些事例和解釋來加深人們對經濟學的理解。書中穿插了豐富的知識鏈接和趣味插圖,以此拉近經濟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距離,使讀者零距離地感受經濟學的魅力。用好懂的方式,講實用的內容。沒有枯燥乏味的數字堆砌,沒有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無論你是普通讀者,還是專業人士,相信都能從本書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
農業勞動力市場是指對農業勞動力進行交易的市場,在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對于促進農業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市場分割為背景,從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態及其影響因素、農地規模與勞動投入關系、農地流轉對農業勞動力供求影響等角度對中國農業勞動力的市場配置及其效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理論與經驗研究,并提供了典型地區農業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報告。研究表明:,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確具有分割性特征,交通基礎設施是影響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的重要因素;中國農業生產中存在農地規模勞動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