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互動關系,構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轉變三維結構”雙向互動的理論分析框架。一是優化農業產業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重心位移。基層政府職能重心從第一產業到“第六產業”,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優化農業生產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方式轉型。基層政府從傳統式管理向網絡化治理轉型,優化農業生產體系。三是優化農業經營體系與基層政府職能關系重構。“政府十”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最后提出,隨著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推進,基層政府職
本書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技術創新到政策調整的邏輯框架, 遵循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特征-創新要素空間流動及其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產業政策動態調整-政策窗口的觸發機制之間的內在深層關系, 構建了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演進情景分析的技術路徑圖結構框架, 實證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時滯, 研究了全球創新鏈視角的跨國并購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效應; 解析了創新要素空間流動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的機理, 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了研發要素空間聯系及其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
本書以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為契機,綜合運用理論演繹與實證分析、規范解讀和案例分析結合的方法,聚焦平臺經濟時代公眾個人信息權利的確立和實現,剖析網絡平臺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探究大型網絡平臺個人信息保護特別義務及其適用路徑,依據科學構建的指標體系對大型網絡平臺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社會責任的實際情況進行測評考察,探討合規科技在助力企業個人信息保護責任落實的情況,展望平臺經濟發展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平衡之道,以期在保障個人信息權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信息數據蘊含的潛力動能,推動平臺經濟
本書明晰了新興產業的內涵和分類,在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問題與成因的基礎上,從政策支撐體系、創新支撐體系、金融支撐體系、新基建支撐體系四方面系統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的支撐體系,并結合國家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中長期發展目標及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發展經驗,從9個方面提出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倉儲運營管理階段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是設計階段留下的隱患。規劃設計關節考慮不到位會造成很多不可逆的操作,這會進一步導致企業運營成本和供應鏈風險的增加。 本書系統介紹了倉儲業務從設計規劃到落地執行,共分為4篇12章,力求講透倉儲業務從無到有過程中涉及的基本理念與關鍵方法。項目篇介紹倉儲項目啟動中非常重要的項目管理內容,主要介紹其概念、方法,以及項目生命周期的5個階段如何實施。規劃篇介紹倉儲項目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倉庫布局規劃
延遲退休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核心舉措,是促進老齡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度改革。但是,受不同職業類型勞動者的勞動特征和社會保障權益差異影響,其退休能力、退休訴求和退休機會存在顯著差異,對退休制度改革的靈活性和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書立足社會系統理論,從社會保障與勞動就業系統協同的角度解讀退休制度的生成邏輯及其在不同職業類型中的實現形態和約束條件。以此為基礎,本書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的理論方法,研判延遲退休對我國不同職業群體退休激勵和退休機會的影響途徑和影響效應,挖
本書聚焦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國家庭財富積累機制,從數量效應(儲蓄)和價格效應(資本損益)兩方面對中國家庭財富積累現狀及路徑進行分析。通過理論模型推導和實證研究分析,探究預防性儲蓄和房價波動對家庭財富積累的貢獻度,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提供參照依據。
中國傳統家庭倫理是一種行為規范,之所以被遵循,是因為其背后存在著傳統文化所孕育的價值理性和風俗習慣。它們構成了倫理規范被遵循的內在動機。本書以意義體系——倫理規范——行為模式的行為邏輯為邏輯主線,以反實證為主要方法,探討市場經濟的經濟理性對意義體系的消解、對倫理規范效力的弱化、進而對行為模式的改變。以這一邏輯為軸線,一方面探討家庭倫理的政治穩定功能的弱化對政治秩序的影響,另一方面探討意義體系的解構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深層影響。
梁漱溟領導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運動(1931—1937)在20世紀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中頗具影響。時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這一問題依然引人深思。本書基于作者七年來田野調查的寶貴一手資料,立足于民眾視角,搜集鄉建運動親歷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資料,運用個案研究方法,探討梁漱溟所說的“鄉村不動”的原因及文化內涵,闡釋鄉村建設運動與鄒平民間文化之間的關聯。本書既是對這場鄉村社會改革的歷史回望,又希冀能為當代鄉村振興的探索提供思考。
本書針對我國生活消費領域的低碳化激勵不足、效率不高,缺乏系統化的長效激勵機制和創新性的制度設計以及有效常態化的引導等問題,旨在有效挖掘居民生活領域的巨大減碳潛力,從多元動機與柔性“助推”視角對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及引導策略進行深入研究。第一部分即上篇“多元動機視角下城市居民自愿減碳行為驅動機理研究”。該部分首先從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視角探明自愿減碳行為的內涵、特征、類型和影響因素,分析居民自愿減碳行為實施現狀、困境及其根源。以“認知-情感-動機-行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