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指出,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滿足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需求,同時指出包括專業外語學院在內的大學英語教育是培養外語人才的主要途徑。全書主要闡述了當今時代下大數據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從而提出順應大數據時代特點的高校英語教學轉型的具體方向,將大數據的積極因素充分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從而培養適應新時代的英語人才。本書對于高校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是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研發的泰國本土中文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語言文字規范》(2021)為依據,結合泰國中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新標準”初等1-3級2245個詞匯分別加注拼音、詞性,并配以泰語釋義、例句和配套練習,其中詞匯例句按“由易到難、由常用到特殊、由舊帶新”的原則編寫。本教材既可作為在泰中文教師教學的輔助材料,也可以作為泰國學生自學備考的參考資料,適合泰國廣大初級中文學習者學習。
信息時代,網絡治理已然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治理好網絡語言生活,助力建構有序、和諧、文明的網絡空間,就成為時代賦予語言文字工作者新的重任。其中,有關網絡語言的輿情發展態勢不僅能體現網絡語言生活自身的變化特點,往往也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本書以語言輿情為抓手,透視自我國接入互聯網絡以來所發生的重要語情事件,嘗試探索網絡空間語言文字使用的主流社會意識及其演變歷程。研究發現,社會對網絡語言規范和治理的總體關注度在逐年增加,且隨著網絡的普及呈現出四個逐次展開的基本層次,從關注網絡語言文字的
本書從界面視角探究第二語言的句法操作問題。研究主要圍繞句法操作的語義、音系、形態和語用界面展開,通過闡釋制約二語句法發展的復雜因素,為第二語言教學提供合理的建議。本書既注重研究的理論深度,也注重研究的應用前景,向讀者呈現了二語句法習得研究的獨特視角,對認識第二語言的發展規律具有啟發意義,并為理論研究解決當下外語教學的現實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通過考察四至七歲的白語兒童和白語成人,探明了白語兒童白語韻律焦點編碼的發展路徑。實驗結果發現,在韻律焦點編碼的發展路徑上,白語兒童隨著年齡和語言經驗的增加逐漸向白語成人靠攏,呈階段性發展的特點。白語兒童到了七歲基本可以掌握和白語成人類似的韻律焦點編碼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語背景和語言普遍性共同塑造兒童韻律焦點的發展。
作者在高校開設、講授語言規劃課程已有十多年,本書以過去五年間(2017-2021)的課程講授錄音為基礎,討論了語言規劃及相關領域的歷史、理論和發展。全書按照學科的內在邏輯關系分為八講:前三講旨在介紹語言規劃學科的基礎知識,梳理、分析語言規劃的典型案例、定義變遷及歷史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以鳥瞰視角幫助讀者快速了解語言規劃學科的概貌;第四至第六講以理論為導向,重點關注語言規劃研究的經典理論框架,介紹了陶里、豪根、庫珀、巴爾道夫等人提出的相關理論,并探討如何運用上述理論開展具體分析,突出理論構
本書分為特稿、翻譯研究、翻譯實踐、翻譯教育、翻譯行業五個欄目,收錄了《助力我國國際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再論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溯源與正名》《遠程同傳在北京2022冬奧會中的應用》等文章。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語言教學研究與中介語理論、語言教學研究與語言遷移理論、語言教學研究與交際能力理論、語言教學研究與社會文化模式理論、語言教學研究與學習者個體因素。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語言發生學角度,提出人類生活中的人、事、物是語詞產生的文化源,并依據文化語言對應、社會生活制約語言的原理,揭示了文化源滋生各類語詞的十一條規律,提出了雙音節復合詞的文化信息鉤沉的主張。具體做法就是拆分復合詞,追溯其詞根的本義和文化源,以使讀者、學生明白詞義的同時也明白詞義的來由。這種方法除了應用于課堂教學外,也應用于辭書編寫。本書還選取81個從古代沿用至今的雙音詞,作了示范性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