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本書是我國著名“三農”學者張英洪從事“三農”政策調查研究的部分智庫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以權利視角觀察和思考“三農”問題,圍繞維護與發展農民權利這條主線,聚焦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鄉村建設與城鄉融合、新型城市化與制度創新、鄉村振興與權利興農等內容,既有對北京推進首都鄉村振興“百村千戶”的調研,對新農村建設中喜與憂的思考,也比較和借鑒了京津冀滬渝在推進新型城市化中的經驗和教訓,就如何推進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如何加快城鄉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等提出對策建議,全面呈現了“如何讓
本書是第一本將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與投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提煉出這一理論在投資實踐中的運用方法。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有一些鮮明特點:第一,對貨幣、經濟周期和人的行為有深入的研究;第二,立足長遠,立足價值;第三,特別注重區分虛幻的經濟繁榮與真實的經濟增長。因此,奧派學者往往能夠準確預測重大經濟危機。這些理論上的優勢對于投資者來說特別重要。書中對穩健的資產配置給出了具體建議,作者非常詳細地告訴投資者在不同的外部環境下如何選擇資產以及不同資產的特征等,詳細介紹
本書主要介紹了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 (MBTI) 在教練工作中的實踐, MBTI可以指導教練和領導力發展, 為教練的工增加巨大的價值, 對于教練認清自己、評估客戶也有很大作用。對于任何有興趣在他們的指導、管理或領導中使用任何心理測量學的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本書共包含四大模塊的內容,即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第二章與第三章)、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要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與第七章)、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結構(第八章)、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應用(第九章與第十章)。通過對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要素、結構與路徑等方面進行分析,本書補充了前輩們的早期成果,并進一步完善中國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理論體系,為“碳達峰·碳中和”、能源安全戰略及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投入產出模型是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從國民經濟的運行過程來看,收入分配是連接生產與需求的重要環節。收入分配格局直接關系居民收入增長與國內消費需求及后續的國際收支狀況。完善收入分配對于暢通經濟循環尤為重要。本書以理論模型構建與實際應用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投入產出模型在收入分配中的應用進行介紹,主要內容包括投入產出框架下的要素收入分配模型與Miyazawa模型構建、中國勞動者報酬增長的結構分解分析、中國功能性與規模性收入分配影響因素分析等。
本書結合中小城市空間擴展邊界多年實地調研數據,從演化時空、形態、產業、人口、活力等方面探討西北地區城市建設用地邊界區域演化特征,提出對建設用地邊界區域演化產生實際影響的因素。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選取秦嶺山地城市商洛市、綠洲城市酒泉市、資源型城市榆林市作為典型案例,對其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邊界區域演變情景進行分析及用地推演,并探討各種情景之間的時序性和融合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西北地區中小城市建設用地邊界區域調控與引導措施。
2015年,“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系列政策出臺,為我國工業數字化發展按下快捷鍵。本書以我國工業數字化發展和四川省支柱產業數字化為背景,基于創新理論、協同理論、TOE理論和創新驅動理論,融合宏觀理論與區域行業實踐,探索工業數字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工業數字化的轉型方向及轉型路徑。在理論分析與實踐調研基礎上,研究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工業數字化路徑及其動態演變;同時,結合重點產業和典型企業的數字化案例,重點分析工業數字化轉型的瓶頸、方向、重點、難點和路徑。本書一方面拓展了產業數字化轉型理論,另
本書以四川鄉土景觀為主要研究對象。鄉村是有著重要文化生態關聯的地方性空間,鄉土景觀與鄉土環境關聯密切,有著重要的地域分異性。本書首先基于地方語境對鄉土景觀的概念進行了辨析,并對鄉土景觀的要素、結構、類型等進行了體系構建。其次,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法,對四川鄉村地域系統進行了劃分,并以此為基礎確定了四川鄉土景觀分區。最后,根據鄉土景觀分區,基于對鄉土環境的闡釋,圍繞鄉村聚落、鄉村生產、鄉土文化等層面,并結合各個鄉土景觀分區中的代表性鄉村及典型性景觀,對四川鄉土景觀體系
本書基于商業生態系統視角,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資源基礎理論及商業生態系統理論,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商業模式分析框架,并通過結構方程對商業模式與企業績效的影響機理進行研究,采用回歸分析研究協調能力在商業模式與企業績效之間的調節作用,運用動力學從系統的角度研究商業模式及協調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進而為企業設計商業模式提出相關策略建議。
長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在享受著長壽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將面臨長壽帶來的巨大挑戰。本書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綜合運用多學科視角和前沿分析方法,深入系統地研究了預期壽命延長通過影響儲蓄、人力資本投資、生育、老年勞動供給、勞動生產率、收入不平等、養老金收支與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所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從“避害”和“趨利”兩個維度提出中國科學應對長壽風險的政策建議。本書將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決策與宏觀經濟變量的動態響應有機結合,厘清了長壽的宏觀經濟效應及影響機制,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