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頭條號、新浪號、微博號、公眾號、簡書號、百家號等10多家自媒體平臺簽約作家,全網粉絲超過500萬,各平臺的入駐經驗非常豐富,10萬+、100萬+的爆文也寫了很多,一張圖片的閱讀量曾達到535萬,現每年有幾百萬元的自媒體收入,也正好可以分享一些變現的技巧給大家。書中從兩條線幫助大家成功開啟自己的自媒體全網運營之路!一條是內容線,通過6篇共32章專題內容,對自媒體策劃、賬號管理、模塊管理、爆款標題、正文創意、正文布局和關鍵詞優化等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度的講解。一條是技巧線,通過20個數據分析
《新媒體用戶研究》關照新媒體時代的人,探究人與新媒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在新媒體作用下人與人的關系。 全書從三個關鍵視角來觀察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其一,節點化的用戶。作者將新媒體用戶視作新媒體的傳播、社交關系、服務這三種網絡的節點,以此洞察新媒體時代傳播的新意涵以及社會關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動時代新媒體用戶的數字化生存,也是一種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關系。理解這些新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體時代的人。其三,賽博格化的人
《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是國家廣電總局的重點項目,歷時十年完成,凝聚了全行業的智慧和心血,是全國獨一無二、填補空白的史學著作。全書分三卷出版?v觀近百年廣電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歷史階段:萌發初建階段(20世紀20~40年代)、持續發展階段(20世紀50~90年代)和融合發展階段(21世紀至今)。這是第三卷, 講述了1998到2008這10年中國廣播電視發展的歷程和大事記。
《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2019年度報告:出版領域》為上海市文教結合項目“上海理工大學文創研究平臺”的首期成果,是在《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指導下,圍繞上海市傳統出版轉型升級發展現狀、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趨勢、實體書店和閱讀市場升級發展路徑、版權運營等產業發展重大問題進行數據統計、調查分析、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對本市出版產業新格局的構建提供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年度報告,對本市出版產業的發展和高校出版產業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學科服務基礎理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產生與發展、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學科服務平臺構建、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學科服務、移動智能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學科服務等。
本書收入作者新的文章70余篇計20余萬字,大多為隨筆和短論。其中大部分在知名的《典藏》雜志連載。作者靜觀收藏界發生的事件,以敘事和評論相結合的手法,記錄了收藏界的歷史進程。同時以獨特的視角加以評論,給人諸多啟迪。文筆活潑幽默,深入淺出,從中透析出理性思考,把文玩一行提升到文化層面加以傳播。
《圖書館學是什么》是一本優秀的圖書館學入門讀物。本書共分十章,在書中列出了十個問題:1.圖書館學是不是一門科學?2.圖書館學到底研究什么以及范圍多大?3.學了圖書館學對我們有什么用處?4.圖書館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5.圖書館學的大家和重要思想有哪些?6.圖書館學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7.書籍的發展和未來的命運是怎樣的?8.圖書館的發展和今后的命運是怎樣的?9.圖書館員是不是一種有前景的職業?10.未來圖書館學發展趨勢與研究重點是什么?全書圍繞著這十個問題來討論。
當前,網絡輿情治理面臨著移動互聯網的新環境、大數據處理的新挑戰、提高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需要我們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現網絡輿情的新特征,持續探索網絡輿情治理的理論和方法。這對于不斷認識互聯網規律,發現網絡社會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對于推動網絡強國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書從分析網絡輿情新特征開始,觀察網絡輿情對社會變革的影響所在,從系統治理理論切入,構建網絡輿情綜合治理的框架。
·研究中國古代圖書史,既需要對涉及圖書史本體的具體方面如印刷、出版、收藏等等進行專門研究,更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對圖書事業發展的內因和外因進行整體把握和分析。本書即試圖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中國古代圖書史的研究,將圖書史的發展變化置于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研究它與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宗教,特別是與大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力圖構建一部以圖書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史。
機關檔案作為機關人、財、物、事的真實記錄,是機關治理的工具,是協調機關各項事務和各方面利益的憑據,是領導決策、工作查考、單位和職工維權的依據,是行使和發揮本機關職能的重要幫手,是國家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主體內容之一。機關檔案工作作為機關各項工作的基礎和重要一環,是機關提升行政效能、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條件,是進行信息公開、提高行政透明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自我監督、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勢下,機關檔案工作處在新的重要節點上,面臨著重新定位、轉型升級的壓力,面臨著從傳統時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