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為促進立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法治軌道的重要議題。本書將從理論研究、歷史考察、比較研究、規范分析等多個視角與層次對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本書擬分六章,分別闡釋和論述文明行為法律規制的法理邏輯、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模式與特點、文明行為促進立法在地方立法中的地位與意義、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實踐考察及分析、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的法律文化本土資源和以盤錦市文明行為促進立法為例的個案研究。
本書將在廣泛搜集、整理法制與法律文化資料的基礎上,對隴上法制與法律文化進行綜合與梳理,主要分上古、中古、近現代、當代、專論四大部分,對隴上法制與法文化的源頭以及歷朝歷代立法與典章制度、法律人物與著作等進行述評,并對敦煌法律文化、絲綢之路法律文化等,特別是對南梁政府紅色法律文與馬錫五審判方式等進行重點研究,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弘揚紅色法律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提升我國區域法制建設做出貢獻。
本書充分利用清初檔案,并結合《大清歷朝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文獻,細致梳理了清朝前期,尤其是順治朝(1644-1661)的法制變遷,深入分析了明清易代過程中明朝制度與滿洲制度的碰撞與融合。清朝法制經歷了從二元到一元的轉變:多爾袞推行滿漢分治的二元法律制度,既為漢人沿用明制,又為滿人保留滿洲制度;順治帝在掌權后推行滿漢一元化的法律體制,使滿人和漢人都適用《大清律》。順治帝確立的滿漢一元化法律體制,奠定了清朝法律制度的根基。
本書是由鄧子濱研究員獨力完成的體系化、原理性的刑事訴訟法學專著。 作者結合25年兼職律師的執業經歷,以細致的觀察、流暢的筆觸、清麗的思想,寫出心目中理想的刑事訴訟。 本書既是作者向導師陳興良先生呈正的致敬之作,也是為了完成作者個人的一次思想實驗的心愿之作。這一實驗以作者對程序正義的信仰為支撐,作者不屈不撓地相信:程序正義是自由的堡壘和堅實盾牌,沒有程序,自由只能是一句空話;只有引鑒世所公認的程序理念及其規則,并真誠踐行,才是走向訴訟文明的必由之路。 與初版相比,本書修訂后的參考文獻由451部累至
本書的中心議題是:在功利主義難以成為攻擊性緊急避險正當化依據的情況下,社會連帶義務能否擔此重任?此理論能否與我國現有的條文相吻合?能否得到我國社會的贊同?如果能,又如何將之融入我國法律體系并運用至具體案件的解釋當中?本書在深入研究德日刑法教義學關于攻擊性緊急避險正當化依據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階段關于緊急避險的立法、司法與理論,圍繞攻擊性緊急避險在犯罪論體系中的地位、攻擊性緊急避險的正當化依據、攻擊性緊急避險的范圍、攻擊性緊急避險的民事責任、對生命的攻擊性緊急避險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細致而又深
人工智能的興起,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法律也不會置身事外。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運用備受關注,法律人工智能的影響日益深廣。《法律人工智能導論》一書充分運用第一手資料,通過外國的法律人工智能、中國的法律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的原理、法律人工智能的影響4編18章的篇幅,全面介紹了法律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脈絡、現實狀況和未來前景,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值得信賴的法律人工智能指南。 本書由姜偉主編,江溯、鄒邵坤副主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
《普通法》是美國法學家、具有傳奇色彩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一生中僅有的一部法學著作,本書系該書的中譯本。 1880年冬,霍姆斯應邀在洛厄爾學院以“普通法”為題發表了一系列講座,內容涉及普通法上的責任、刑法、侵權、財產、合同、繼承等諸多核心領域。該系列講座實際上是基于霍姆斯在1870-1880年間發表的一系列相關主題學術文章以及相應的修訂與擴充;至1881年,霍姆斯將這些講稿匯集整理出版,由此誕生了享譽英美法學界的《普通法》。 從研究的視角或者方法上看,該著作主要通過歷史的視角,在梳理古希臘、
南京大學法學院,由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發展而來,迄今為止,歷經1928—1952年、1981—2021年兩大歷史階段,合計六十四年。國立中央大學時段的二十余年間,法學院大師云集,人才輩出,在國內國際的法律、政治、外交等舞臺上,師生們充分展示自身風采,成就了昔日輝煌。1981年恢復建系至今,歷時四十年,南大法學院踩著改革開放的鼓點,為國家不斷培養、輸送法律人才,奏響時代足音。編輯法學院院史,記述過往歷程,展示勃勃現狀,旨在總結既有成果,櫛沐前輩教澤,激發教研意氣,凝聚校友情
本書圍繞全新修改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以問答的形式呈現大眾特別是婦女同胞關切的88個婦女權益保障領域重點難點問題,收錄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新典型案例,并收錄了婦女權益保障法以及修訂前后的法條對照文本,是學習適用我國婦女權益保障領域法律制度的實用法律讀本。
本書從學理層面對生態補償的多學科理論基礎、生態補償概念的法學形塑與法理基礎、生態補償制度的理論框架進行深入細致的學理分析; 從實踐層面結合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實踐中的若干典型樣態, 對我國開展生態補償的實踐進行實證考察, 對域外國家生態補償的實踐經驗進行比較借鑒, 提出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政策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