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法治發展報告》聚焦于推進國民健康法律治理過程中的既有成果、創新思想和發展趨勢,有利于科學評估以民為本本位觀和以全方位滿足國民健康利益訴求為標準的健康法治事業的發展狀況,是對“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重大理論觀點的學術回應,是觀察健康中國行動實施情況的法治視角,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在健康法治領域的創新體現。從體例上看,《報告》分為總報告、法治指數、專題報告、實證研究等五大板塊,涵蓋健康法治理論和實務最新成果和動態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環節中
本書稿為美國安德烈亞斯·馮·赫希 (Andreas von Hirsch)教授以“量刑的該當模式”為主題的獨著,以簡明易懂的方式,重新闡釋該模式的主要原則及基礎構想。全書共十一章,分別是第一章“導論:比例量刑的源起”、第二章“量刑比例性概述”、第三章“為何要有刑罰”、第四章 “為何要比例刑罰”、第五章“基與序的比例性”、第六章“嚴重性、嚴厲性及生活標準”、第七章“前科的作用”、第八章“比例性非監禁制裁”、第九章 “'修正的'”該當模式?”、第十章“該當模式的政治學”、第十一章“對青少年的比例量刑
本書立足檔案學與證據法學的跨學科視角,圍繞電子文件證據效力保障這一核心問題,從基礎概念入手,辨析檔案學與證據法學相關術語,提出電子文件證據性概念模型與電子文件一電子證據保管鏈,實現理論層面的跨學科銜接;繼而將視角轉向實踐,爬梳政策法規、調研行業現狀并分析國際經驗,提煉組織機構電子文件證據效力保障的現實需求,在此基礎上構建體系框架、闡明推進策略并進行案例分析。本書充分發揮檔案管理方式對電子證據真實性認定的積極作用,將電子證據應用實踐需求融入電子文件管理,為推動組織機構電子文件依法合規治理提供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的全球化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已經成為國家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策略,由此產生的標準必要專利壟斷問題已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書對標準生命周期中涉及的專利壟斷問題進行研究,從標準制定與標準實施兩個階段,對專利權人的欺詐行為、專利劫持與反劫持、標準必要專利權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協議、禁令救濟、FRAND許可費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與分析,科學、體系化地探究標準必要專利反壟斷規制的方法與策略。同時,考察、分析其他國家和地區
在民事訴訟中,辯論權是當事人主體性原則的表現,不同于辯論主義。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以及人權司法保障觀念的發展,使辯論權保障越來越被重視,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成為人權保障的重要指向。但辯論權的意義、本質、如何充分行使以及辯論權被侵犯如何救濟等等,在理論、立法及司法實踐之間尚缺乏應有的共識。 本書嘗試進行以下理論創新與探索:第一,從當事人主體性出發完善辯論權概念并定性為聽審請求權的核心,凸顯辯論權的程序價值。第二,明晰辯論權應具有的積極與消極雙重法律效果,使權利構成更為清晰。第三,以權利實現與侵害救
16年鄉村普法實踐,3000名兒童親身受益 讓法治力量為鄉村兒童成長保駕護航 中國鄉村發展協會副會長 肖昱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 王敬波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劉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趙法生 聯合推薦 這本書是律師阿姨專門為生活在鄉村的同學們寫的一本十分有趣的普法書,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安全法則書。 律師阿姨巧妙地從田小米、丁小谷的視角,講述了在學校里、家庭中、社會上經常發生的故事,每一個故事中都有我們不懂的法律知識。 比如如何正確使用國旗、唱國歌; 比如遇到家庭暴力怎么
本書是一本關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學術專著,重點聚焦影響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審判結果的因素,及其背后的復雜作用機制。從法律現實主義出發,本書既關注書本上的法,更關注行動中的法。與傳統法學研究范式不同,本書嘗試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新研究方法引入法學領域,不僅為讀者系統梳理出學術界圍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法理思辨與理論爭鳴,而且通過對真實案件的大樣本實證分析,向讀者展現出司法實踐的現實全景。本書內容豐實,方法新穎,論據豐富,論證嚴謹,結論扎實。
本書適合從事環境法和環境治理研究的
“占有”是刑法中財產犯罪的核心概念,它決定了財產犯罪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本書以刑法上的財物概念為切入點,借助民法關于財產和物的概念界定,結合虛擬財產保護的時代需求,精準定義刑法上的財物概念,并對其進行類型化的梳理與分析,以此作為占有概念討論的理論前提與基礎。 在對占有概念的討論中,首先對國內外相關學說進行細致梳理,并對民法中的占有和刑法中的占有進行區分。在澄清相關認識的基礎上,重新定義“占有”概念,將占有的本質定義為“排他性支配”,并對支配的類型做了細致論述。在論證占有的成立要素時,從客觀和
積極治理主義是現代國家腐敗治理的重要理念,其致力于在準確揭示現代腐敗衍生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的腐敗治理標準、模式與執行措施,進而形成以根除內生性因素、本源性要素的改造為重點的治理機制。在中國反腐敗進入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積極治理主義的腐敗治理原理,改造傳統的腐敗犯罪刑事立法理論,建構以積極治理主義為導向的腐敗犯罪刑事立法理念與理論體系,促進中國腐敗犯罪刑事立法由單純“懲治型”向“預懲協同型”的轉型,提出科學、創新、全面、詳盡的完善中國反腐敗刑事立法體系的理念、原則與行動方案,是本書的積極價值所
本書由日本經世書局于1909年出版, 系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憲法的學術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憲法》, 共10章, 76條。按照憲法草案的結構順序, 北鬼三郎給每一條都注明所參考的對象, 并加上或長或短的法理說明, 連綴成篇。《大清憲法案》出版后, 在日本反響平平, 但在中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不僅成為清季制憲官員的囊中書, 而且還成為民初修憲者設計國家體制時的理論依據, 對中國的君主立憲和共和立憲都產生過影響。今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 可作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