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目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為深入研究總結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積累的新鮮
《教育政策法規與教師職業道德(第三版)(微課版)》由“教育政策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兩部分構成,全書分為上、下兩篇。“教育政策法規”部分系統介紹了教育政策、法規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反映教育政策、法規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和新成就;實現教育政策、法規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有機結合;結合教育政策、法規的專題分析,解讀現行教育法律。“教師職業道德”部分以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為宏觀背景,以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為現實環境,借鑒教育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吸收國內外教師職業的**研究成果,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
本書講述的是美國家庭法和隱私法的演變,考察了近一個世紀以家庭衰落和個人崛起為特征的法律文化轉型。第一章綜述性地提出了本書的核心命題,即個人選擇至上的新型法律文化成為美國現代婚姻家庭私人生活的主導話語。第二、第三章描繪了一幅婚姻法與離婚法的演變圖景:普通法婚姻漸被廢除,政府加大了干預私人生活的力度;婚姻觀和性倫理的變遷導致了違諾等特殊的訴訟類型;離婚法發生了一場無聲的革命,無過錯離婚原則得以確立;在大眾傳媒的助推下,親密關系多元化漸成風潮。與此同時,婚姻、生育法與法律文化的變化帶來了家庭法的
本書為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明珠大講壇十場講座的內容匯編:第十一講《法律與概率》探討了在風險性與不確定性都大大增加的現代社會,追求確定性的法律將不得不對概率問題進行處理;第十二講《抗日戰爭的國際視角和現代意義》揭示了中國抗戰所面臨的社會組織效能和社會治理不足的問題,亦強調抗戰是中國從傳統國家轉向新型民族國家的重要環節;第十三講《1840年以來的中國時刻》聚焦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庚子之變等歷史時刻,講述了1840年以來中國如何走入近代以及近代與當代之間存在何種內在關聯;第十四講《<民
本書選取介紹了44位德國、奧地利、瑞士著名公法學者的學術人生、學術成就、實踐貢獻及其影響,這些公法學者對20世紀的公法學、國家理論以及當時國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展現出20世紀德語區公法學的學術價值以及公法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本書不僅是1920世紀公法學大師的人物評傳,更是公法學的學術史、思想史著作,這些公法學大師的生平、著述和歷史境遇能夠讓人們更好地反思學術與人生、學術與政治、學術與國家發展以及學術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立法的經濟學(立法學經典譯叢)》主要通過經濟學理論和模型來研究立法問題。全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探討了成文法、判例法、習慣法和國際法領域的諸多立法問題,例如立法的時機、立法的成本、習慣法的形成、國際條約的創設與批準等。該書以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成本-收益理論、效率原則等為基礎,分析了在立法過程中所體現的經濟學規律及其影響,為讀者理解和思考立法法理學提供了經濟學這一新的獨特視角,也為實踐中如何更好地立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法概念的跨語際旅行:從意義單位到翻譯單位(棠樹文叢)》圍繞法律概念-法律翻譯-新技術方法三個核心主題展開,試圖在數字時代找到法律概念由原文中的意義單位外化為翻譯單位后,進入不同法系并再次內化為意義單位的過程。 《法概念的跨語際旅行:從意義單位到翻譯單位(棠樹文叢)》提出了共選理論視角下的漢英法律翻譯研究及擴展意義單位這一語料庫驅動的短語學工作模型,并對法律詞匯化句干聚類分析及漢英翻譯進行對應研究,形成了基于句對齊算法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在美國司法領域應用語料庫語言學分析的經典
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法學基本原理闡釋、法的正義與感性精神探索、法學理論構成及其基礎內容、中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發展、法律援助實踐及其服務質量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勞動法的法學實踐發展。
本書系法律科學經典譯叢系列的作品之一,作者是19世紀德國著名刑法與法哲學家阿道夫默克爾,他被后世稱為一般法學說的創立者,本書內容即是阿道夫默克爾關于一般法學說經典傳世篇章的合輯。《一般法學說的要素》以德國傳統上客觀法和主觀法的區分為綱,分為兩章。在第一章客觀法之下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描述,第二部分為法作為實現目的的手段,第三部分為法的實證性與公正,第四部分國家專論。第二章法律關系與主觀法相對簡單,主要圍繞法律關系的范疇展開,著重討論了作為法律關系內容的主觀法(權利)的概念以及法律關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