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總述、分述,再總述介紹了嗜尸性蠅類分子鑒定的應用發展狀況、蠅類DNA提取的評價、分子標記的選擇以及未來分子鑒定的趨勢等內容,是一本基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實用工具書。盡管傳統的形態學分類仍舊被廣泛應用,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給嗜尸性蠅類的種屬鑒定提供了新的契機,它能夠在基因水平上對物種進行快速有效的鑒別,同時還可以探討昆蟲的系統發育學特點。本書共七章,基于以線粒體和核基因為主的條形碼技術為嗜尸性蠅類分子鑒定的研究熱點,將分子與形態學鑒定相
本書從立法權的原理、科學配置立法權的意義、方法及標準等立法權配置的基本理論出發,一方面圍繞黨的領導與人大立法的統一、國家立法權與地方立法權的協調、人大立法與政府立法的劃分等我國立法權配置的根本性、一般性問題作出科學闡述;另一方面聚焦區域一體化立法權、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及軍事立法權的科學配置等我國立法權配置中有特色、新產生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系統地回答了當代中國立法權科學配置中的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積極的實踐意義。
法律實踐是一種語言實踐,不僅立法需要借助語言工具來進行規范表達,司法活動也是一個語言操作的過程。法律可以被視為人類為實現自我控制而創設的一種制度技術,這種技術就是要將社會的權力和權利進行必要的權威性分配。本書收錄了作者的8篇論文,集中反映了他對法律中的語言游戲與權力分配問題的深入思考。法學是一個講求嚴謹性的學科,作者在書中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對法律用語的規范性做了探討,閃耀著理性思辨的色彩。
本書共分十五章,內容包括:老年人被騙法律風險、養老機構的法律風險、退休聘任中的法律風險、老年人刑事法律風險、老年人贍養制度性法律風險及解決、養老保險制度性法律風險及解決、涉老年人訴訟法律風險、攙扶老人遭遇的法律風險等。
本書以新的分配正義學、法社會學、現實主義法學和社會風險分擔理論為依據產生的侵權損害賠償社會化,秉承“損害承擔社會化”的基本理念,以構筑責任保險制度與救助基金制度相互配合的大規模侵權損害賠償社會化救助體系為核心,明晰損害賠償社會化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大數據事業發展問題。
本書依據《民法典》等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立足于我國司法實踐并充分吸收、借鑒比較法上的優秀經驗,對我國民法上的人格權作出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共分三編。第一編“人格權總論”是基礎理論部分,主要對人格權的概念、特征,人格權與其他權利的關系,《民法典》人格權編與其他各編的關系,人格權的主體、客體與內容,以及人格權的行使和限制等進行了研究。第二編“人格權分論”依次對一般人格權以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等具體人格權的性質、特征、內容,以及權利
本書分三編,共九章,內容包括:云南少數民族直過區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影響因素、云南少數民族直過區國家司法救助的制度化進程、云南少數民族直過區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實踐的成效等。
本書為我國著名訴訟法專家左衛民教授、周長軍教授兩位關于中國刑事訴訟理念的學術隨筆集。 本書以理念為出發點, 以以案說法的方式,以社會-國家-法律的關系為基點,對我國刑事訴訟各項制度的原則、運行機制及司法實踐的現狀進行了充分的描述、闡釋和評議, 也嘗試從比較法角度將域外刑事訴訟制度進行了展示,形象而深刻地傳導出現代刑事訴訟系統及其各環節應具備的基本理念,辯證地分析了中國傳統訴訟觀念之創造性轉化的現實路徑。 本書在1999年和2013年先后因應刑事訴訟制度變革而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相之中,而是生活在對真相的理解之中。知識化的話語、言說無疑是建構理解系統的淵源;個人的、集體的理解系統則是支援其各自行動指揮系統的基礎。無羈束的自我、權利框架與中立性自近代以降逐漸形成西方理解系統的三個支點,且彼此之間相與建構,接續延展成為世界主流理解系統。本書描述了競爭中性原則的思想基礎、多國版本、各種貿易投資措施,中國在經濟上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包含生產、分配系統的融入,自然也包含對上述過程理解系統的融入。本書主張在揚棄西方版本競爭中性原則的基礎上,汲取其對我國經
本書從“規范”、“價值”和“事實”三個層面出發,展開對立法學不同維度的討論。對《立法法》中所涉及的授權立法、立法程序、立法背景資料、立法后評估、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立法效力等級等重要內容實行體系化與類型化的邏輯思辨性研究。圍繞立法特別是地方立法進行實證研究,既有用數據說話和應用SPSS軟件分析的樣本式研究,也有多次對長期從事立法起草、立法審議工作和立法學研究的人員進行的訪談式研究,還有赴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進行立法學訪問和交流所形成的考察式研究,更有以地方立法專家建議稿為例所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