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支付制度改革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本書是在我國全面醫保體系基本形成、醫保制度向著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推出,從理論上系統闡述了醫保支付制度的內涵、作用和定位,探討了創新醫保支付制度的改革思路與設計,以及支付制度與衛生籌資和衛生服務體系的關系,并對各地有代表性創新支付制度改革實踐進行剖析,總結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經驗,為我國其他地區實施醫療保險支付制度改革提供借鑒。
本書是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的主要研究成果,由西南財經大學、天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團隊共同完成,并將各團隊在地方金融監管的研究成果和實踐進行了融合。本書主要介紹了數據驅動的地方金融監管理論與實踐,系統梳理了我國地方金融管理體系,總結了我國地方金融監管工作的總體情況;從數據驅動和機器學習角度,總結了數智化地方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展現了當前地方金融風險特征、演化機理及評估預警方法。本書特色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于機器學習的個人風險評估,基于知識圖譜的企業風險評估,基于演化實驗的風險預警等。
本課題是關于普惠性農戶信貸服務體系建設與創新的研究,由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對策研究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理論研究部分為本課題提供思想指導,實證研究部分對本課題的理論假設和研究對象進行檢驗與分析,而對策研究則在前兩部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普惠性農戶信貸服務體系建設與創新的對策建議
本書圍繞明清時期的倉儲制度、鹽政制度、衛所制度、財政賦役制度,將這些制度的運作機制置于區域社會的脈絡下加以考察,折射出傳統鄉村社會特有的調節機制,以及貢賦經濟中所蘊含的市場邏輯,對于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某些重要領域有參考價值。
本稿是蘇精教授歷十余年,從歐洲及美國圖書館所藏近代基督教傳教士在華工作檔案、匯報、往來書信等珍稀歷史史料中還原的美華書館歷史,是學界第一部關于美華書館的專著。 本稿以人物為研究線索,串起美華書院八十年的歷史和近代中西文化——尤其是印刷出版文化——的轉型歷史,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歷史人物的豐富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質量學術著作。
本書通過梳理民國時期關于鐵路線路規劃、運營管理、產業與區域發展相關問題的討論,研究其背后的理論要素與邏輯脈絡,從經濟思想史的視角豐富對近代鐵路經濟問題的論述,為當前中國鐵路領域改革和發展提供歷史坐標與方向借鑒,并通過分析市場機制與國家能力在近代鐵路與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進一步闡明市場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本書分7章對民國鐵路發展思想進行考察和分析。第一章主要說明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基本內容;第二章從經濟史視角考察近代鐵路建設與鐵路研究群體的發展;第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數字經濟、普惠金融,收入分配與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長等重要議題更多地與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關注弱勢人群福利,區域協調發展等密切相關。想要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僅僅依靠估計簡單的、單一維度的政策平均效應是不夠的。研究者需要了解政策對不同類型子人群產生的不同效果。此類度量政策效應的參數稱為異質性政策參數。 本書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本以政策效應異質性(heterogeneous policy effect)為討論對象,系統介紹現代微觀計量經濟學在刻
編寫《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務財經類大學的Mpacc研究生教育和會計本科教育,其也適用于企業(公司)、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培訓。本書第一篇是企業(公司)內部控制基礎篇,包括第一章企業(公司)內部控制發展簡介,第二章企業(公司)內部控制概念。本書第二篇是企業(公司)內部控制應用篇,包括第三章企業(公司)內部環境,第四章企業(公司)風險評估,第五章企業(公司)控制活動,第六章企業(公司)信息與溝通。第三篇是企業(公司)內部控制監督篇,包括第七章 企業(公司)內部監督。
這是一個關于絕望的死亡、病痛、成癮、酗酒和自殺的故事,開創性地記述了資本主義的缺陷如何對美國工人階級造成致命傷害。安妮·凱斯和安格斯·迪頓發現,在25—40 歲年齡段的美國白人中,大約一半的死亡要歸咎于自殺、酒精性肝病和藥物過量使用;在40 歲左右的白人中,這些原因導致的死亡約占1/3;在50 歲出頭的白人中,這一比例則為20% 左右。這三大原因導致的死亡,被他們稱為“絕望的死亡”。這不僅是一次公共健康危機,還是一場經濟危機:美國工資增長緩慢,而醫保費用負擔沉重,工人階級在經濟上正面臨
本書以真實調研項目為范例,按照項目調研程序,分步教學示范,通過項目教學,培養市場調查與分析的綜合技能。最后通過綜合實訓進行課外指導和單項技能強化訓練,最終培養市場調查的各項綜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