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主要圍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選稿,著重分析在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的發力點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問題。另外,稿件還從老齡化社會的養老挑戰、公共治理以及制度組織等角度,討論了當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改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的“經濟學家行與思”一文,將他所到之處的經濟發展和人文風情融于經濟學家的思考,可以一窺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為學者做國際比較提供思路。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打造經濟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競爭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 本書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從系統論視角,以要素結構功能為基本分析框架,圍繞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型生產關系、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等關鍵議題,深度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路徑,為讀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機遇提供重要參考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活,經濟才能活;金融穩,經濟才能穩。
我們該如何準確理解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從金融與中國式現代化、優化金融服務、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風險、擴大金融開放、培育金融文化、建設金融強國和堅持黨的領導這八個方面,全方位深入解讀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內涵和實踐路徑,幫助讀者全面準確理解金融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
本書綜述了技術效率測度方法和空間隨機前沿模型的發展脈絡,發現已有文獻對內生性空間權重的關注相對不足。借鑒空間計量經濟學前沿文獻的做法,本書使用控制函數方法刻畫空間權重矩陣的內生性,在不同估計框架下給出了模型參數的三種估計量,并用理論分析與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這些估計量的大樣本性質和小樣本性質,最后將所提出理論方法應用于中國城市級面板數據,可以更為準確地測度我國各城市的技術效率水平并把握它們之間的空間溢出模式。
該書基于開放合作視角分析資源型地區經濟難題的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破解開放難題關鍵是要加強對外聯系,并構建基于合作視角的資源型區域經濟轉型路徑,同時,利用中國省域層面、城市層面的截面、面板數據,構建計量模型對我國資源型區域的開放度與經濟發展關系、資源型區域的對外合作進行實證檢驗。2017年9月國務院出臺42號文件《關于支持山西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山西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與京津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融入京津冀協同國家戰略,重點對山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開展案例研究。
本書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促進數字經濟中的新興產業和經過數字化改造的傳統產業向低碳化轉型,既保留數字經濟的數據驅動、技術驅動和創新驅動特征,又在溫室氣體排放、生態系統維持和循環減量方面明顯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從而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可借鑒的分析框架,能夠將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保持生態環境穩定等全社會共同目標整合在一起,能夠加深關于當前我國城市環境治理問題的理論解釋,為促進城市社會經濟低碳、綠色、高效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時間是一種稀缺資源,時間如何在工作、家庭照料、學習培訓、休閑社交以及睡眠等日常活動之間分配,決定著一個國家居民的福利與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人們的時間配置方式,可以準確揭示家庭和個人行為改善生活做出的選擇和努力以及受到的制約,為制定正確、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據。本書基于2017年和2021年兩期的時間利用調查數據,通過獲得的人們一天24小時所活動的信息,對所有個人活動,不論是市場活動還是非市場活動、工作或閑暇、主要活動還是次要活動,給予全景式展示。
本書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組織綠色發展各方面專家學者對綠色發展前沿問題進行探討。本書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背景,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和分析中國的綠色經濟發展前沿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理論價值。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沿習2023年報告的結構,分為總報告、理論探討、綠色空間、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實踐和案例篇等。聚焦氫能源、綠色空間設計、碳市場管理、企業碳管理、數據知識產權與綠色發展、人工智能與凈零碳排放等。
歐亞經濟聯盟是以俄羅斯為主導,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參與的地區性國際組織。在百年未有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東升西降”的趨勢,同時“西強東弱”的現實依然沒有改變。在此背景下,鑒于東西之間、亞歐之間的歐亞經濟聯盟如何定位?如何與外部世界開展互動?這些問題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2015年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元首開啟了”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進程,”一帶一盟”對接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這對我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而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本書從現代國際分工發展變遷的視角分析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動態機制,以政治經濟學分析為基礎,解釋國際分工中引起國家間利益分配機制變化的技術根源和制度根源,從微觀的技術角度和宏觀的國際環境兩個方面探索全球價值鏈的演化變遷,并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重構全球價值鏈的可能路徑。 本書通過對比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對全球價值鏈的割裂效應和“一帶一路”倡議對全球價值鏈發展的推動效應,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中國有能力和決心利用這一全球性發展平臺重塑全球價值鏈,推動國際分工朝著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本書結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