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時空為線索,梳理了中國近代高等商業教育百年發展歷程。1840年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本書時空的起點,商業教育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近代而邁進工業化進程的新階段,由松散的民間行業教育發展到正規的學校教育;由單一的商科職業教育,發展到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具有前后銜接的商業教育。高等商業教育發軔、嬗變的動因縱向離不開時代的變更,橫向離不開社會的發展。同時,近代高等商業教育通過培養的新型商業人才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也通過教育制度的完善促進上層建筑的變化。由此近代高等商業教育對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起著獨特的
《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附錄)》由來自美國26個州的41位國家級科學教育專家組成的編寫團隊開發完成,是目前美國最新的一部科學教育標準,是指導科學教育的綱領性研究文獻。在整個研發過程中,全美各州參與小組都給作者提供非常實用的反饋意見和指導建議。該標準的制定,對k-12年級的科學教育課程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科學教育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卷以附錄形式呈現,論述了標準的設計思路和實施建議。該書的翻譯出版將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科學課程設置以及科普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用性。
本書出版于2015年,是日本著名教育學者市川昭午的經典代表作。本書以日本教師培訓為研究對象,以歷史和社會背景為出發點,從原理和制度維度,基于豐富的史料和具體實例,深入剖析了日本教師培訓相關制度的演變、現狀和特點,并通過個案進行闡述。本書由日本教師培訓原理、日本教師培訓相關制度和日本教師培訓改革三個部分組成。本書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日本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為日本教師培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重大要求。本書立足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背景與時代要求,結合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理論和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全面剖析了在中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涵、任務和路徑,培養時代新人、創新人才、全面發展的人,以此開發人力資源、推動人才強國的建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從而構建面向未來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戰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課業負擔重、教育內卷和極化,是近年來教育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為什么我國學生的智力是拔尖的,課業負擔是全球最重的,基礎知識是最扎實的,但培養的頂尖人才卻不是全球最突出的?本著作認為,在長達12年的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將學生的智力資源和時間主要配置到已有知識的重復學習而不是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使我們的創新教育輸在了起跑線上,是造成從0-1創新意識及能力折損和頂尖人才難以產生的重要原因,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造成智力資源錯配的根源是“唯分數”的應試教育。從根本上破解應試教育,需要創設兼顧公
《教育監測評估:制度與政策》一書是國內首部以我國教育監測評估體系為研究對象的專著,從本體論、價值論和系統論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教育監測評估體系的本質與功能、目的與意義以及構成要素與類型,重點探討了建立和健全我國教育監測評估組織制度、促進教育監測評估社會組織發展以及教育監測評估人員專業化等問題。 具體來看,該書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和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導向的視角,分析了中國教育監測評估制度中為何要實施教育監測評估、誰來組織教育監測評估、誰來具體實施教育監測評估、怎么實施以及如何使用監測評估結果
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教育信息化在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在優勢,只有通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社會全體成員盡可能地享受到優質教育,才能成功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本書首先介紹了教育信息化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系,以及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理論基礎;其次介紹了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措施、成效、問題及應對策略,以及信息化如何促進義務教育資源與義務教育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介紹了教育信息化與鄉村學生全面發
教育服務作為服務業,在自由貿易協定中,其開放安排和開放政策,一方面是該國在相應領域實力的體現,通常該行業越發達,該國在相關談判和協定制定中就越占優勢;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協定中各行業的開放承諾是一攬子方案,存在策略性安排和對多方利益訴求的統籌考慮,因此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協定的相關規則進行必要修改。基于此,本書重點探討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下的教育服務貿易應對,以及自由貿易協定中的教育服務貿易開放承諾及承諾方式、要件、特點和范圍,并針對典型自由貿易協定中典型國家的教育服務貿易開放情況作出分析和闡
清末官辦存古學堂是以新式學堂辦法保存國粹的創舉,有全國性的規模和深遠影響,卻在日趨激烈的新舊之爭中被時人和后人誤解,處于“失語”狀態。本書以存古學堂為中心,考察清季民初朝野以保存國粹為宗旨的辦學努力,以鉤摭史料、重建史實為基礎,力求將群體與個案相結合,兼顧中央與地方,盡可能以“中立之心”將具體的人和事回置到歷史現場,努力呈現一幅主干清晰又枝繁葉茂的動態歷史圖景,為深入認知那個激變時代提供一個具體而微的視角和例子。
本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之理出發,講述了適用于家庭教育管理、學校教育管理、社會教育管理的通用道理,包括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之天人合一之治、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德禮之治,以及修心煉性明心見性之心性之治等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是古圣先賢對本體的回歸,是對萬事萬物本源的本質性認識,是對管理真相和規律的印證和總結,這些管理之理更是讓社會風氣變得更加淳樸、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道理,所以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之理來梳理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管理的底層邏輯是相當適切和妥當的,對國內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