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專業人才需求缺口不斷增大,尤其是應用型人才的匱乏極大地制約了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我國892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旅游管理類專業,招生專業點達到1532個。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旅游地理類課程已成為各院校必設課程之一。然而現階段,高職旅游地理課程教材大多沿用本科教材,理論性較強,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相脫節,因此,高職旅游專業亟需對原有旅游地理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不斷擴大的應用型旅游人才培養的需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從2006年開始探索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并率先在《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上進行了嘗試,歷經8年的教學實踐,課程結構不斷完善,課程內容進一步凝練,同時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也有了顯著的提高。2010年,該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2014年,我們在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開發了本教材。
本教材在崗位能力性質、特點分析的基礎上,序化旅游地理知識,課程內容圍繞計調、導游等崗位所需知識,將整個課程重構為旅游線路地理基礎知識認知、中國各區域旅游線路地理詳解兩大模塊,共計十一個專題。這些內容與實際崗位能力相銜接,真正做到了圍繞職業能力發展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各專題注重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本課程培養的能力點明確、課程內容實用清晰。在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強化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兼顧崗位能力的提升和持續發展;在建構知識框架的同時,塑造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材中,我們著力研究如何通過真實的企業旅游線路案例構建課程知識框架,序化、整合課程知識體系,從而達到“學、教、做合一”的目標。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和特點如下。
(一)體現“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編寫理念
本教材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為編寫理念,在大量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相關知識點。教材內容深入淺出,將旅游線路與地理知識有機融合,以經典旅游線路串聯資源地理、交通地理、經濟民俗地理,是對以旅游地理資源介紹為核心的傳統旅游地理的顛覆性改革,具有開創性意義。
(二)體例新穎,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本教材從旅游線路實際需要出發,甄選教學內容,依據旅游企業實際崗位能力需要,設置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環節,使課程內容與旅游企業崗位能力緊密銜接,充分體現工學交融的特點和“學、教、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教材引入真實的工作任務、工作案例,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符合高職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體例。
(三)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模式體現知行合一
本教材適用于多種教學方法,設計了“線路引領,學用結合,學、教、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根據旅行社計調崗位、產品設計人員等崗位對知識、能力的需求,結合實際旅游行為多數情況下是按特定的旅游目的地組成不同的線性路線進行,整合教材內容,輔以實訓指導書,邊學邊做,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熬路引領,學用結合,學、教、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在詳細講授經典旅游線路所包含的線路特色、主要城市、主要旅游資源和交通線路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訓,安排學生對經典旅游線路拓撲的繪制、描述,以此推動學生完成對區域旅游資源總體特征的分析,并最終達到掌握區域旅游地理知識的目標。
(四)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學、教、做一體化”的旅游地理課程改革
本教材解決了專業基礎課程與實際工作崗位脫節的問題,改革了傳統的《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材,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旅游線路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構建,根據實際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和高職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序化、整合課程內容。
(五)構建完備的數字化、立體化教材體系
旅游線路地理現階段已經構建了課程網站、課程資源庫、遠程視頻教學、旅行社管理軟件四位一體的自主學習、開放互動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訪問課程網站了解課程最新信息。同時,通過IWR技術課程教學,師生交流基本可以實現網絡化,教師可通過互聯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學習、互動學習提供幫助。
本書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齊洪利、徐建國兩位老師編著完成,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張玉紅、李章鵬、倪虹三位老師參與了編寫工作。具體編寫分工:緒論、第二章、第七章由齊洪利執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由徐建國執筆,第八章、第十一章由張玉紅執筆,第九章、第十章由李章鵬執筆,第一章由倪虹執筆,全書最終由齊洪利、徐建國負責統稿、定稿。由于編者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各位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