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多個角度入手對相關問題展開論述,內括:中國話劇藝術概述;話劇表演形體基礎理論;京劇藝術概述;京劇表演基礎理論;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探究。
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是中國特有的戲劇現象.其融合的作品展現出中華的精神和之魂。源遠流長、異彩紛呈的中國戲曲,是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奇葩。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京劇藝術,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正是對戲曲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關注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這一中國特有的戲劇現象、總結此現象的歷史經驗、探索其中的規律,無疑是戲劇理論家和實踐者們責無旁貸的藝術使命。
自西方話劇傳入中國以來,它始終存在一個本土化的問題.傳統社會對它的排斥感,觀眾審美取向的心理定式.使話劇與廣大的民眾之間有一種很深的隔膜,使它難以獲得像地方戲那樣的情感認同。同時它也很難在短期內被當作國粹,比如說京劇,從而得到來自官方的充分財政扶持。因而,將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融合是一個創新的、可行的、必要的研究項目。
作為舶來品的話劇,從傳入中國大地就開始了它的化旅程,話劇與中國戲曲相互結合,互相之間產生深刻的美學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戲劇的整體格局,其中以京劇尤其顯著。話劇和京劇都有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征,但二者的風格樣式以及美學精神卻有很大區別。在此基礎上,話劇借鑒京劇藝術特征是話劇化的重要道路,同時,將話劇改編為京劇是京劇創新的重要途徑來,將優秀話劇改編的京劇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廣受話劇與戲曲愛好者的青睞。實踐總是先于理論,時至今日,對于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這一在戲曲創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實踐,仍然缺少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因此,總結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的歷史經驗,探索二者的結合點,已然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基于此.本書對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行探索。第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話劇藝術概論,著重介紹了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與流變,并簡要分析了話劇藝術的典型特征。第二章具體介紹了話劇表演形體基礎理論,對話劇表演形體語言呈現出來的特行了解讀,并對話劇表演形體技行了分析,還具體涉及話劇表演形體的訓練項目及方法,以供讀者參考。第三章介紹了內容京劇藝術括京劇藝術的發展與流變和典型特征。第四章集中對京劇表演理論基行介紹,通過對京劇表演基礎理論的分析,引入身段的訓練項目與方法,最后以旦角為例,探討其藝術特征。第五章將目光轉向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探究,先介紹了西方話劇對海派京劇的影響探究.再以《茶館》和《浴火黎明》作為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案例做具體分析。最后一章探討話劇形體教學與京劇身段教學的課程融合。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請教了多位專家學者,并獲得多方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此外,筆者還參考了大量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希望本書能夠為廣大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愛好者及相關從業者帶來些許啟發。然而,限于作者知識儲備和寫作,書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能夠積極地對本行批評和指正。
作者
2020年4月
第一章中國話劇藝術概述
第一節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與流變
第二節中國話劇藝術的典型特征
第二章話劇表演形體基礎理論
第一節話劇表演形體語言解讀
第二節話劇表演形體技巧分析
第三節話劇表演形體訓練項目及方法
第三章京劇藝術概述
第一節京劇藝術的發展與流變
第二節京劇藝術的典型特征
第四章京劇表演基礎理論
第一節京劇表演基礎理論綜述
第二節京劇身段訓練項目及方法
第三節京劇旦角藝術特征分析
第五章話劇藝術與京劇藝術的融合探究
第一節西方話劇對海派京劇的影響探究
第二節話劇中的京劇元素分析——以《沙家浜》為例
第三節話劇與京劇融合實踐——以《浴火黎明》為例
參考文獻
第一章
中國話劇藝術概述
中國是一個戲劇大國,戲劇文化源遠流長。然而,在20世紀初.一種來自歐美的新戲曲風格嶄露頭角,在中國傳播開來,逐入主流文化,成為中國現代戲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新的戲劇形式后來被稱為話劇。
第一節
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與流變
一、早期話劇的前奏
(一)早期話劇的前奏
從晚清到20世紀40年代末,是中國戲劇現代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中國現代戲劇經歷了發展、成熟和繁榮的歷史時期,經歷了與中國傳統戲劇從對抗到交流的錘煉過程,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品格。中國話劇是在開放、自由的,具有創作精神的文化氛圍中和發展的。
在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世紀和20世紀中西文化的激烈對抗中,現存的文化傳統受到質疑,古老的價值體系受到動搖。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和藝術產業掙脫束縛,跨越國界,尋找新的思想方法、思想資源、藝術思想和表現形式。因此,西方戲劇積累了幾千年,尤其是世紀之交的潮流、流派、風格和類型,在中國舞臺上盡情體驗,并選擇了最合適的道路。這場文化上的狂熱運動表明新世紀“少年中國”的朝氣蓬勃。正是由于視野開闊和與外國戲劇共存的局面,中國現代戲劇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匯人戲劇發展的主流。
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人在自己的文化中感到空虛的時候,西方人也感到了巨大的文化危機,尼采在給勃蘭兌斯的一封信中說,認識到我們的歐洲文化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巨大問題——這正是文化本身的反思和自我征服。這是一個代表性的觀點。兩大文明板塊,經過長期的展.表現出強弩之末的勢頭,希望出現一種外力激發自身,產生新的生命火花。兩種文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盡管中國文化在這種無情和殘酷的沖擊中往往處于劣勢和防御地位,甚至在一個世紀后依然未被治愈,也不知道是否還要修復一個世紀。但這是展的必要代價,我們別無選擇。
中國現代戲劇是在危機中和成熟。拯救和啟蒙是它的內在驅動力。因此,中國現代戲劇具有嚴謹的態度和強烈的救世精神。這就導致最終選擇現實主義成為了主要創作方法。現實精神一直是藝術探索的深層背景。因此,中國現代戲劇缺乏靈動和飄逸,但卻沉著有力而充滿生機。
中國現代戲劇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走過了曲折的發展道路,經歷了主題的演變.從階級和階層的對抗和沖突到的覺醒和反抗;從對反叛力量和保守力量沖突的描述到對個人命運的描述;從個人價值與社步、解放的偉大事業的融合與糾纏,到對人的基本處境、困境和精神痛苦的表達,如孤獨、孤立、隔膜和對生命的感知。
然而,現代戲劇總是關注現實的社會問題,總是堅持以戲劇化的方式介入社會生活。這樣,就可以用一種的方式勾勒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發展和精神演變的輪廓。同時,現代戲劇也經歷了戲劇觀念的演變,傳統戲曲改良和文明戲的崛起,經過新舊戲劇,到20世紀40年代以后戲劇和戲劇的全面開放,戲劇或戲曲化的話劇模式的,戲劇的模式從一種走向幾種,從僵化的壁壘走向相互接受和共存。結果,戲劇最終被當地所接受,中國戲劇的現代形式也基本成型。中國現代戲劇史上鮮有偉大的作品和偉大的戲劇家,但現代歷史上沒有一種藝術形式能像戲劇一樣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和階層中得到地深化,有效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歷程。
相比較而言.20世紀的前半期,是中國戲劇最富活力的時期,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戲劇家和戲劇作品,他們所樹立的藝術標桿,至今也鮮有人能企及,遑論逾越。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郭沫若的歷史劇;歐陽予倩、洪深的開創性業績;李健吾的評論與創作;丁西林的喜劇;熊佛西的戲劇大眾化實驗;曹禺的《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家》;田漢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