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哲學》從哲學層面對技術發明展開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部分聚焦于發明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進行的,系統回溯和梳理發明一詞的含義與流變,探索發明的多種來源,剖析發明的組合模式。第二部分關注發明人群體,分析發明人的年齡特征、獨立發明人和雇傭發明人兩大群體的分化狀況,以及女性發明人的群體特征。第三部分著眼于發明與社會,包括發明與倫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失敗的發明及其價值等。
作為一部技術哲學的著作,《發明哲學》適合技術研發人員以及科技哲學、科技史等專業研究者及愛好者閱讀。
在技術成果搭建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今天,廣大民眾都能夠對新技術和新產品如數家珍,非專業技術人士也能夠快速操作極其復雜的設備終端。然而,在這種技術繁榮現象的背后,很少有人冷靜地思考“新事物究竟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這一基本問題。在技術哲學領域,發明的哲學思考亦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主題。
當前,在整個學術界,研究者對待發明所抱有的熱情遠不及創新,現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新,而非發明,這種現象在中國則更為突出。特別是江澤民同志在1995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做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著名論斷之后,“創新”成為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競相追逐的話題,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許多領域的學者也迅速將研究視角轉向創新,而對“發明”這一主題的研究卻被扔得越來越遠了。這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現象,因為發明是創新的源頭,沒有發明就無所謂創新。如果人們只關心創新之流,嚴重忽視創新之源,難道我們就不擔憂終有一天創新的源與流可能會一起枯竭嗎?
對發明主題的忽視,筆者認為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很長時間以來,發明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發明的出現通常是在沒有準確預期的情況下發生的,發明人的思考方式很難被別人模仿,可以說沒有哪兩個發明產生的過程和模式是完全相同的。由此,發明被貼上了“神秘”的標簽,發明人頭頂特殊的光環,發明家的英雄形象長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人們對發明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的接受,成為研究發明主題最大的障礙。
第二,發明主題的學科歸屬不明確。在學科領域劃分中,發明是一個尷尬的主題,它不像醫學、農學中的很多研究主題有著明確清晰的學科歸屬,所以發明遭遇到了許多研究者的婉拒。目前,與發明最為接近的研究主題應該是創新,近一個世紀以來,創新一直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熱門話題。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把技術變遷劃分為三個階段:發明(新技術的產生)、創新(新技術的商業化)和擴散(新技術的傳播)。但是,著名經濟學家、技術哲學家布萊恩·阿瑟(W.Brain Arthur)指出,在這三個階段中,關于發明的研究最少。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經濟學家更為關注的是新技術如何在快速商業化中取得經濟效益,以及這些新技術如何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傳播,而對于一項新技術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由于不是經濟學家的專業所長,他們的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另一個與發明主題關聯密切的領域是知識產權,但是,目前知識產權領域的研究者基本上是從法律的視角探討發明的可專利性、發明的權屬以及由此產生的知識產權糾紛等問題。知識產權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只關注已經產生的發明成果,并不考慮發明是怎樣產生的。在法學家和專利律師的眼里,新技術的發明完全是屬于技術人員的事情。由此,發明主題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想要引起較多研究者的關注,顯然非常之困難。
吳紅,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英國約克大學訪問學者。2013年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016年入選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017年入選上海交通大學“晨星學者”獎勵計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主持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發明社會學:奧格本學派思想研究》。主要從事技術發明理論研究,主講課程《創造學》2015年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第一章 發明的本質
第一節 發明的含義與流變
第二節 發明的分類
第三節 發明的特質
第二章 發明的來源
第一節 發明中的創造力
第二節 發明的社會需要
第三節 現有技術產品的缺陷
第四節 變化的環境因素
第五節 科學進步與技術發明
第三章 發明的組合模式
第一節 對發明組合模式的探索
第二節 什么是組合模式
第三節 組合的依據
小結
第四章 發明人
第一節 發明人的群體分化
第二節 發明人在發明活動中的地位
第三節 發明人的教育背景
第四節 發明人的動機
第五節 發明人的年齡情況
第六節 發明人的性別
小結
第五章 發明倫理
第一節 發明倫理研究的缺失
第二節 發明關涉倫理嗎?
第三節 發明倫理準則
第四節 發明主體倫理道德的建構
小結
第六章 發明的成與敗
第一節 失敗的發明
第二節 成功發明的產生——技術社會學的視角
第三節 發明中失敗與成功的辯證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