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期待的良好效果,需要來自外部的檢驗標準,更需要教師時時進行自查,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良好教學效果的12試金石:每日都需專注的事情清單》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份簡明扼要的原清單,整合與平衡信息,驗證教學活動是否做到了嚴格要求、鼎力相助、以及目標明確。根據《12試金石》的闡述,以上三點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所必備的標準。
本書會幫助教師在紛繁復雜的信息和瑣事中理出頭緒,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和教學質量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規劃,也為教學評估者提供了標準框架,方便對教學活動的各個步驟進行評估。
《良好教學效果的12試金石:每日都需專注的事情清單》將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給予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幫助:
形成教學行為理論——當新觀點和新方法向你洶涌而來時,在教學中形成的行為理論可以幫助你過濾并吸收這些觀點。
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要弄清楚最重要的事情有哪些,然后從我們的日常活動中挑出那些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分清主次。
支持同事之間的專業主義——學校教師團隊可以用這張清單培養專業對話,在同事之間探索每堂課如何安排才算得上是優質教學。教師之間能夠實時溝通,彼此之間還能分享最佳的教學方法。
教學新方法和教育新理念潮涌而來,作為優秀教師,需要在紛擾的信息和每日教學活動中做到化繁為簡!
怎樣才算是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如果有這樣一份清單,每天只要做好清單上的12件事就能幫助全班學生,你會每日檢驗自己是否做到了嗎?
三大洲各類學校調研成果,濃縮成一份簡明清單,讓教師和學校輕松對照,檢驗優質教學效果。
清單能夠幫助教師嗎
這本書開始于一個簡單的問題:雖然清單這種簡單的“技術”在航空領域中十分有效,但它能否真正運用到教學領域中呢?
你可能會說,這太荒謬了,教學和駕駛飛機完全是兩碼事兒。孩子又不是機器,他們并不會對一步步的程序作出回應。不管你事先做了多少種假設,他們都會讓你措手不及。
確實如此,但是再看看醫院手術室和急診室,當患者的疾病尚未確診時,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并發癥。因此,手術時,醫生常會發現其他的病癥。這時候就需要醫護人員當機立斷,做出生死抉擇。
在2009年出版的《清單革命:如何持續、正確、安全地把事情做好》(TheChecklistManifesto:HowtoGetThingsRight)一書中,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試圖將航空清單應用到情況復雜的急診室之中。這樣一來,急診室里那些聰明能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就不會因一時疏忽而犯下致命的錯誤。結果是令人震驚的。一張清單,讓八所醫院的重大并發癥爆發率下降了36%,死亡人數減少了47%,足足拯救了150條生命。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一個簡單的靜脈注射五步清單(洗手、皮膚消毒、覆蓋無菌手術巾、戴上口罩并穿上無菌服,最后將無菌敷料蓋在感染的地方)讓感染率從11%降到了零。清單風靡了整個密歇根州,人們用1。75億美元拯救了1500條生命。
我們不禁要追問,清單如果用于教學,也會有如此積極的效果嗎?
布萊恩·古德溫(Bryan Goodwin),中部大陸地區教育實驗中心(McREL)首席運營官,畢業于貝勒大學,獲得弗吉尼亞大學碩士學位,曾經做過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記者,現為《教育領導》雜志月度研究專欄作家。他提出的研究成果和見解,贏得了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等地眾多讀者的關注和認可。
伊麗莎白·羅斯·哈貝爾(Elizabeth Ross Hubbell), McREL中心教育成效工作室的首席監督顧問。她帶頭研發了功能強大的巡堂軟件PowerWalkthrough,同時還包括開展教學技術審查以及運用情景規劃,幫助組織機構制定未來戰略等咨詢服務。在加入McREL中心之前,伊麗莎白曾擔任發展級課程主任和小學教師,致力于將21世紀學習環境與蒙臺梭利理念相結合。先后獲得喬治亞大學幼兒/小學教育理學學士學位及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信息和學習技術文學碩士學位。
引言
第1部分 嚴格要求:明確提出并持續保有對學習的較高期望
第一章:我用標準指導學生每次的學習
解析標準,明確必學內容
找到標準的大方向
用標準指導教學計劃
“擋風玻璃”+ “后視鏡”
標準框架和主動性并存
標準是創造力的平臺
第二章:我確保學生每節課都有個人學習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目標
確保學生有長期目標
將標準轉化為具體目標
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多溝通,多提醒
每節課都以終為始
第三章:我能讓學生直接了解我的期待
重要的作業都有標準
找到“古迪洛克帶”
標準是中心內容
標準連接努力和結果
第四章:比起高要求我更注重學生的理解
分數要反映真實水平
分開對待行為與成績
不是努力就有A
作業也是練習
用評估激發動力
第2部分 鼎力相助:提供一個有助身心發展的學習環境
第五章:每堂課我都能抓住學生的興趣
一開講就吸住
混搭而和諧的課堂
提供學習的選擇
引入神秘感
第六章:我注意與每個學生互動
每天與每人互動
我了解我的學生
尊重和關心每個學生
把個性和熱情帶進課堂
第七章:我用反饋激發學生努力
反饋結合學習目標
反饋不是命令
反饋是為了成長
具體易行,量身定制
形成性,而非評價性
適度的即時性
自評和互評的機會
第八章: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安全且受到尊重
明確規則和后果
發現積極行為
時刻掌握動態
獲取學生的支持
鼓勵積極的課堂討論
第3部分 目的明確:知道你為什么做,做什么
第九章:我充分利用了每一分鐘
細致到每一分鐘
流程減少時間損失
與上級共同努力
第十章:我幫助學生深刻掌握知識
關聯新舊知識
找到知識的連貫性
集中在深層含義上
第十一章:我培訓學生成為大師
時刻檢測理解程度
有針對性的練習機會
必要時重新來過
失敗是師生雙方的
第十二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利用課堂討論
利用寫作任務
應用知識的項目
啟發式的問題
附錄:教師每日專注的12件事
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有能力的教師的確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并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通常排在前五名的教師可以說是出色的教師,他們能讓學生在一年12個月里學到18個月的知識量。聽上去很驚人。
一名出色的教師怎樣做才能達到如此的效果呢?幸運的是,幾十年的教育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洞見,讓我們能夠識別出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的教師行為。
此外,研究還發現,教師有時會將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無用功上,或者開展一些毫無效果的活動。試想一下:要是飛行員無需過多費神就能保證飛機安全降落,護士也無需投入額外的精力去反復查看病人是否感染,該有多好。其實,他們只需要在駕駛艙或手術室中換種思維方式,采取不同的行動,僅此而已。
在很大的程度上,同樣的事情在教育上也是行得通的。有能力的老師不會因為學校校歷安排的不同而影響教學計劃或者拖堂,他們只是在既定的時間內采用了不同的做事方式。或許你會產生這樣的困惑:在課堂上, 我應當怎么做才能幫助更多的學生進步呢?
如果每天換種方法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幫助一個學生做得更好,你會去做嗎?如果做這樣的三件事可以幫到三個學生呢?如果你每天只需要做十二件事就能幫助全班學生,你會去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