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子為何能做宰相?
為什么說梁惠王沒有真正認識到《莊子?養生主》的價值?
鄭屠被揍為何能代表一個時代禮儀的跌落?
……
飲食的背后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學問,從飲食相關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窺探到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背后的本真緣由。飲食中的講究,飲食背后有趣的人和故事,令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一盤小小的菜品承載著天地乾坤運行之道。中華飲食文明實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文化體系,它融合了天文、地理、歷史、宗教、哲學、農學、美學、考古學、文獻學、營養學和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門類的知識,融匯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由于“藥食同源”,它又融入了中醫家、養生家、煉丹家以及方士和術士的飲食觀念。佛教傳入之后,中國人的飲食觀念里又融入了宗教的食物味道和主張。
作者以散文式優美的文筆,以記者的敏感細膩,以博通古今的寬廣視野,從中華文明的宏大架構入手,將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手法、以什么心態、憑什么條件,事無巨細,悉數納入文稿,帶給人全新的閱讀體驗。
1.歷史學界和文化界眾多知名學者高度評價,野夫、許知遠、王五四、雷頤、解璽璋傾情推薦。
2.生長于天地之間的食材遵循著陰陽節氣,反映時令物候,其中映射出華夏文明與天地融通的智慧。先民的飲食習俗傳承至今,在世界文化交匯之下愈發突顯民族性和自然性,體現中國智慧傳統與現代的無縫融合生長。
3.發酵、腌制、儲藏、刀工、調味、火候等食材的烹飪手法與烹飪理念背后,映射出中國人對生命的體察、人生價值的追求和修身治國的管理理念,所以涌現出廚子宰相伊尹、解牛人生哲學家莊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老子等等。
4.作者融合了天文、地理、歷史、宗教、哲學、農學、美學、考古學、文獻學、營養學和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門類的知識,融匯了黃老道家、儒家、法家、陰陽家以及五行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的見解和認識,構筑了一個龐大而復雜到幾乎無法言說的中華飲食文明體系。
白瑋,筆名非魚,資深傳媒人、文化學者、詩人,曾供職于北京晚報多年。
擔任北京史記研究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授課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飲食文化特聘專家等多個社會職務。
著有《黑夜之殤》《我們也曾光芒浮現》《中國美食哲學》《中國美食地理》等多部著作。擔任CCTV多部紀錄片總撰稿和文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