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定時期內的大規模海外引才,對于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性作用重大,但也嚴重擠占了本土教師的生存空間和職業發展通道。隨著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持續深入和“雙一流”建設對本土的日益關注,海外引才工作正從規模化向集約化轉型,本土教師隊伍的重要性逐漸凸顯。本書聚焦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群體,系統總結其群體特殊性,分析其職業發展困境及成因,嘗試提出政策建議,以期能夠以點帶面地探索高校本土教師的戰略突圍之路。
高等教育是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作為培育人才重要力量的高校教師,尤其是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面臨著現實困境。針對其職業發展道路,作者深度分析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面對的職業發展困境及影響,提出了破解對策。
“雙一流”建設是新時代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依托一支本土教師與海外人才搭配合理的高等教育師資隊伍。服務本土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和“雙一流”建設的中國屬性,凸顯了高校本土教師隊伍的客觀重要性。相較于海外人才,本土教師雖然在研究范式、國際視野和海外資源獲取等方面存在一定弱勢,但他們更加熟悉我國的國情、民情、社情,更了解我國學術運行機制,具有更為深厚的家國情懷以及更豐富的國內人脈資源,是“雙一流”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國家各類海外人才引進工程全面展開、人才評價體制機制存在傾向性、海外人才尤其是外籍人才大量涌入的大背景下,本土教師隊伍的生存空間受到一定擠壓,集中體現在高校教師招募甄選條件設置、人才政策及項目設計、學術資源分配、考核評價標準制定以及薪酬待遇等人力資源管理各個方面,本土教師群體的職業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弱勢,與海外人才競爭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呈現下降趨勢。
事實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教師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交流方式的日益便捷,本土教師和海外人才在國際化方面的差距已經逐漸縮小,單純學術產出指標甚至還有超越的趨勢。換句話說,兩者在職業成就等方面呈現出的差異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整體外部環境,如不同學科差異化的發展態勢、現行本土博士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向海外人才傾斜的政策項目頂層設計、高校行政化色彩較濃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及工作機制等,而這正是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內容。本土教師和海外人才都應該是“雙一流”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都應該納入同一軌道并獲得同樣的外部支持,他們之間應該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共生局面,而不是相互角力的對立局面。
同時,隨著近年來海外人才數量的不斷增加,國家階段性的人才政策導向亦應及時糾偏,海外人才引進工作應逐漸從規模化向集約化轉變,將關注點聚焦于如何通過更加完善的制度和體制機制設計更好地發揮既有海外人才的作用以及實現本土教師和海外人才的優勢互補等方面。正如國家關于“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所提出 的,要“堅持引育并舉、以育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長的機制,精準引進活躍于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決杜絕片面搶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為”。這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兩個導向:一個導向是引進人才尤其是引進海外人才要真正貼合實際需求,要精準引進,要堅持長遠眼光,要保證質量而不是追求數量;另一個導向是要進一步凸顯人才培養的特殊重要性,現階段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應該被重點關注,前期大規模、集中式引進海外人才的思路和做法應該適當優化調整。
因為人文學科研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且青年教師職業生涯初期面臨的現實問題更具復雜性,所以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面臨的職業發展困境更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聚焦高校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隊伍,通過系統地總結其自身的特殊性并梳理其職業發展現狀,分析導致其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的原因,結合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教師發展階段理論有關觀點,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能夠以點帶面,探索高校本土教師的戰略突圍之路。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自身亦應充分利用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本土先發優勢,更加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競爭,與海外人才相互取長補短,和諧共生。本研究所涉及的人文學科,重點指人文基礎性學科,主要包括文、史、哲3 個研究領域。同時,本研究的預設背景是“雙一流”建設的大環境,因此,承擔“雙一流”建設任務的高校,其師資隊伍構成及其中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的發展狀況,是本研究的主要著力點。相較于普通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獲得的外部政策和資源支持較多,學科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師資隊伍整體狀況較好,國際化程度較高,海外人才引進力度也相對較大,因此有值得研究之處。對上述高校的一些典型做法和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能為人文學科處于“雙一流”建設邊緣的高校提供更多成功經驗。
具體落腳到本研究重點關注的3 組關系,即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青年教師和高端人才、本土教師和海外人才,高等教育的發展導向和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整體布局急需關注人文學科,急需關注青年教師,急需關注本土教師。但是,在當前行政干預下的政策體系和學術生態環境中,上述3 組關系中的雙方均呈現出明顯的發展不平衡、不匹配、不協調特點。國家和高校需要結合“雙一流”建設背景,從3組關系的弱勢方,即人文學科、青年教師、本土教師3 個方面著力,結合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知識生產的特殊性和職業生涯初期的階段性特征,從改變人文學科發展整體弱勢、優化本土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行政干預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機制以及塑造符合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階段特點的外部生態等方面著力,探求破解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對策。
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這使本書凝結著集體智慧,在此筆者向所有支持者一并表示感謝。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人才辦劉濤老師,他長期從事本領域研究工作,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參與撰寫本書的第三章和第五章,此外,他還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支撐,尤其是他對本書整體架構提出的中肯建議,令本書增色不少,但因資助版權要求,未能署名,深為遺憾。還要感謝筆者所在的國家開放大學,正是單位專項給予出版經費,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關于本領域的研究,目前仍有需要深化和拓展之處,后續筆者將繼續努力探索。
葛珺沂,國家開放大學經濟管理教學部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后。
擔任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負責人,主持7門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分析實務、員工培訓與開發等課程的日常教學、資源建設和團隊運行工作。兼任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理事、全國餐飲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先后撰寫或參與撰寫學術專著8部;主編或參編教材8種。在《人口研究》《農業經濟問題》《地理學報》《經濟問題探索》《中國遠程教育》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作為主要成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參與國家鄉村振興局發起的“致富帶頭人”“鄉村工匠”等多項重大課題,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地市級課題1項、校級重點課題3項。同時,擁有企業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高級茶藝師以及物流師職業資格等多項證書。
1緒論 1
1.1選題意義 1
1.2概念的厘定 15
1.3研究方法 19
1.4研究結構 20
2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3
2.1 理論基礎 23
2.2文獻綜述 34
3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面臨的職業發展困境及影響 48
3.1招募甄選環節面臨的困境 49
3.2考核評價環節面臨的困境 59
3.3資源配置環節面臨的困境 67
3.4發展激勵環節面臨的困境 63
3.5職業發展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84
4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遭遇職業發展困境的根源分析 94
4.1人文學科發展呈現弱勢化態勢 94
4.2本土博士培養模式有待優化調整 98
4.3人文學科發展和教師成長需要特殊的內生機制 107
4.4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初期需要特殊的外部生態 113
4.5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受到行政化影響 120
5破解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對策129
5.1從戰略高度定位人文學科的重要性129
5.2優化本土博士培養模式133
5.3構建基于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特點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138
5.4營造支撐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職業發展的外部生態150
5.5用好用活博士后制度164
參考文獻171
4.3人文學科發展和教師成長需要特殊的內生機制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創新與人才發展成為關鍵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市場經濟、法治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黨和國家對于人文學科研究水平和人文學科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就高校教師內部結構現狀而言,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差距仍然十分明顯。當前高校教師按職稱級別自上而下地可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等,不同職稱級別教師的經濟收入、學術資源、學術權力及社會聲望存在一定差異。如果進一步對學科進行細分,可以發現,即便處于同一職稱級別的教師,因其所處學科不同,上述各項指標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同時,自然科學教師與人文學科教師在教學任務、學術壓力、生產機制、科研條件以及未來發展等方面也呈現出一定的競爭差異。通過對這些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面臨職業發展困境的原因。
在之前的理論介紹中,筆者已經提到了John Holland的職業興趣測試,他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在工作世界的反映和延伸,并提出了6種作為職業選擇依據的職業興趣類型。依據他的分類,人文學科教師和自然科學教師屬于不同的交叉類型。兩者都屬于“社會型”,但兩者又存在不同的其他類型偏向。其中,自然科學教師偏向于“研究型”,而人文學科教師偏向于“藝術型”。由此可見,自然科學教師屬于“偏向研究型的社會型”,人文學科教師屬于“偏向藝術型的社會型”。高校只有基于教師類型方面的差異為人文學科教師提供適合其自身特點的職業環境,才能保證人文學科教師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職業成就感,以及更好的職業發展。
4.3.1 人文學科具有相對特殊的研究范式
作為國際通用學科,我國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已經引入國際慣例并納入國際體系,可以充分吸納和借鑒豐富的、相對成熟的國際前沿研究范式。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我們也可以借鑒許多歐美經驗,畢竟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相對體系化的人才發展計劃。自然科學研究大多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可以進行細化分工和流水作業,通過集體研討、開展實驗獲得基礎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及展開論證得出結論,研究過程中需要使用各種實驗用品與設備,會產生大量的科研經費,由此可見,自然科學研究項目的配套經費相對充足是合乎情理的。當前,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正日益成為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對于自然科學青年教師而言,可供其自由選擇的交叉協作平臺相對較多,不同學術組織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協作,共享資源與成果,這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轉化,自然科學青年教師甚至可以以跨學院(系)多平臺共同聘任的方式拓展學術資源。
與之相比,由于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學科屬性等不同,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常常以高度個體化的學術研究與生產方式進行教學科研活動,這一過程更強調思想的完整性、統一性與邏輯性,很難分工合作,因而高校在科研經費資助、團隊人員配套及生活條件保障等方面給予人文學科教師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小。人文學科教師很難與自然科學教師一樣獲得足夠的外部支持,人文學科教師的橫向合作更少、學科績效工資更低。兩者學術體系的產出有較大差異。
從生產體制方面來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都偏重于尋找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性、普適性規律,而人文學科更加強調事物自身的差異性和特色,生產體制和關注點的巨大差異導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可以采用相對一致的評價標準,更容易用明確的評估指標來衡量,而人文學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很難通過明確的量化指標來衡量。所以,人文學科研究在生產體制上的特殊性容易導致“人文學科研究不需要經費、不需要研究團隊、不需要高級別待遇”等失之偏頗觀點的產生,這給人文學科青年本土教師職業發展帶來了更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