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畢業生就業前的培訓與指導。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的教材建設是實現高校高質量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我們集中力量編寫了這本教材。
就業是目標,就業素質是基礎和保障。就業前的政策學習、就業技能訓練很重要,但大學四年生涯規劃的制訂,綜合素質的提高更不容忽視。本書是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進行系統指導的教材,分三個部分十二個章節對生涯規劃、就業、創業進行了系統論述,既有理論,又有實踐,貼近學生實際,有較強的指導性;本書是融學生思想教育、學習教育、認識教育、實踐教育于一體的教科書,以素質教育為主線貫穿于整個教材,有較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本書作者堅持精品原則、創新原則、實用原則,有較強的可讀性。
本書由王裕清教授擔任主編,楊玉海擔任副主編。負責各章編寫的具體人員為:第一章,楊靜、楊玉海;第二章,王建軍;第三章,何平;第四章,王建軍;第五章,楊靜;第六章,楊光;第七章,朱艷;第八章,余金榮、楊玉海;第九章,尹鐵軍;第十章,梅平樂、張艷利;第十一章,梅平樂;第十二章,何平、楊玉海。全書由王裕清、楊玉海、楊靜統稿、審改、定稿。
限于編者水平有限,疏漏瑕疵之處在所難免,我們期待著各位同行、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編者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原則
1.知己原則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最基本的原則是做自己喜歡的與做自己擅長的事,這也是百度總裁李彥宏給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的最大忠告。
任何職業都要求從業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備一定的能力條件,不同職業對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樣。任何一項技能都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掌握,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能,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因此,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做自己擅長、勝任的事情”。
(1)做自己喜歡的事
從事一項你所喜歡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給你一種滿足感,你的職業生涯也會從此變得妙趣橫生。調查表明,興趣與成功概率有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務必注意考慮自己的特點,珍惜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職業。
什么樣的事情是一個人的興趣所在呢?只有符合個人興趣和性格的事情才是自己所喜歡的。有些人對與人打交道感興趣,有些人對與物打交道感興趣。如果一個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人被安排去做市場營銷,他一定會非常痛苦。同樣,一個不喜歡與物打交道的人被安排去操作機器或是管理庫房,也一定非常痛苦。因此,人的興趣和性格類型要與職業類型匹配,只有當人與職業匹配的時候才可能快樂。
(2)做自己擅長的事
有一位個性極度內向的人,做銷售時很難靠跟客戶應酬建立關系,這方面他做不到100分,所以他只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做事仔細。因此,他在做銷售的時候,常常花很多時間給客戶講課,客戶很樂意聽全球性公司的管理和產品方面的信息,他就靠這個方法贏得客戶,靠這個方法來戰勝對手。每個人都有自己優勢的一面,需要做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通過不斷學習,突出自己的優勢,才能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環境里脫穎而出。
除了興趣與長處,“知已”還包括對自己的價值觀、能力、心理特征等全方位的了解。大學生可以通過自我探索、自我測評、心理測驗等了解自己,在職業選擇時才能做到選擇自己喜歡的和自己擅長的職業方向,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知彼原則
(1)認知職業
職業認知包括對不同職業,尤其是目標職業的性質、特點、任務、工作環境、資格要求等作全面的了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選擇了自己學習的專業,但是,有的同學在填報專業志愿時存在著依賴的傾向,選擇專業方向時更容易聽從父母、教師等一些對自己有影響的人的意見,甚至片面地追求所謂熱門、高薪的專業,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職業性格、興趣和能力來選擇學習方向。因此新生一入校,就應從所在院系的專業介紹中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培養目標、人才素質要求等,以及本專業的就業方向和社會需求情況,以便結合自身素質條件,初步篩選出符合個人發展的目標職業,針對職業方向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準備,制訂適合自己理想的學習計劃。
(2)認知社會
認知社會,就是要了解產業結構、行業結構和分類、職業結構和分類、社會職業的發展趨勢、職業變化的特點與規律等。任何規劃的制定都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大學生應從職業目標確定之日起,結合自身條件,根據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選修科目及其對今后職業發展的影響,并參考家長、老師及高年級同學的意見,制定出自己大學生涯的發展規劃,根據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調整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應積極把握社會人才需求的動向,把社會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以社會對人的要求為準繩,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既要考慮個人的因素,也要自覺服從社會需要,擇世所需。
3.其他原則
(1)主動性原則
人是生涯的主動塑造者,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需求,因而也就表現出了不同的生涯形態。大學生應自覺主動發展自己的職業意識,積極規劃自己的未來,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人說:“沒有自己的計劃就會成為別人計劃的一部分。”德國詩人歌德說:“請慎重考慮你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因為最終承擔后果的是你自己。”
(2)發展性原則
生涯規劃既應立足于現實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個體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水平邁進。現實發展水平是生涯規劃的起點,自我實現即潛能的充分展現是生涯規劃的終極目標,生涯規劃是將起點和終極目標連接起來的一幅藍圖。為了最大限度地促進自己的發展,生涯規劃目標必須建立在個人素質優勢即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佳才能的基礎上,排除社會時尚、從眾心理、利益因素等干擾,實現人職的合理匹配。
(3)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生涯規劃應具有可行性,指生涯規劃目標既是個人努力后能達到的,同時又是社會許可的,即必須與自身發展及社會需求相匹配;二是實施策略應具有可行性,指將目標分成若干個步驟,并計劃具體的完成時間,要具體合理、操作性強、難易適度。
(4)靈活性原則
在人生發展過程中,外界的環境條件、個人的需求不可能一成不變,這就要求目標具有彈性,有變通的余地。一旦條件變化,生涯規劃目標和實施策略也應隨之進行相應調整,這一點在生涯評估與修訂階段得到了充分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