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精神失常?沒有人知道全部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于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惱困擾得人們不能在現實的世界中調試自我,他們漸漸地跟周圍的環境斷絕所有的關系,退縮到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以此逃避自身心理的問題。
本書通過多種角度解析焦慮癥的本來面目,讓讀者認識到自己內心不安的真正原因,同時,總結出多種擺脫焦慮情緒行之有效的方法,力求幫助讀者發現并挖掘內心潛在的力量,學會與焦慮和平共處,以此擺脫膽怯、壓力、完美主義等隱形殺手的束縛,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柏拉圖曾有過這樣的論斷:“醫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在于,他們只治療生理上的疾病,卻忽視了精神上的疾病。其實,精神和肉體是一體的,怎么能分開呢?”
醫學已經發展了上千年,可到現在才有人明白這個道理,于是開始發展一個新的醫學分支:心理生理醫學。這是用來同時治療精神和肉體疾病的醫療體系。
現代醫學已經控制了由可怕的細菌引起的疾病,比如天花、霍亂、瘧疾等曾剝奪了千萬人生命的疾病。可是醫學界還不能治療心理和生理上那些不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是由于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癥。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益加重、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
人為什么會精神失常?沒有人知道全部答案,可是在一些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困擾得人們不能在現實世界中調適自我,他們漸漸地跟周圍的環境斷絕所有的關系,退縮到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以此逃避他們所憂慮的問題。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遇事寵辱不驚、張弛有度,有些人卻手忙腳亂、焦躁不安。同樣的場景,不同的心態造就不同的感受。如果你為明天的工作而憂心忡忡,或是因為擔心自己過早老去而輾轉難眠,那你恐怕就是陷進了焦慮的陷阱。
焦慮的人就像是被人遏制住了自己的喉嚨,讓你時刻都想要掙脫,可是你卻渾身無力,越焦慮越喘不上氣,只能看著自己繼續折磨自己。這種近乎是自虐的折磨方式,直接把你關進了焦慮的監獄。而你在監獄里也沒有閑著,你會像警察審問犯人一樣不知疲憊地自我盤問: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該怎么做才能擺脫眼前碌碌無為的麻木狀態?難道我的人生就注定了要在這里孤獨終老嗎?
對于焦慮者來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是毫無意義的。他們會因為一片落葉開始擔心冬天的寒冷,會因為別人的一次無視而認為別人想要跟自己絕交,甚至會因為一次感冒而懷疑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癥。這些都不是夸大其詞,而是焦慮者的普遍心理。他們是杞人憂天的代表者,就是喜歡把事情“鬧大”,在他們看來,所有的小事都是一場天災的預警,如果不盡早未雨綢繆,那將很有可能會被洪水淹沒。所以,對于人類來說,世界末日不是瑪雅預言,而是焦慮。
焦慮癥是一種常常會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它一開始的癥狀也許只是無意識地唉聲嘆氣,只是時不時地緊鎖眉頭,但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變得經常失眠,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它已經開始影響你的生活了。
總之,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如果你覺得這像是在說你的故事,那么請你停下匆忙的腳步,放下焦慮的內心,心情平靜地翻開這本書。它會一頁一頁地驅除你心中焦慮的陰霾,讓你逐漸變得內心清澈。到最后,你會自己打開鎖住自己的牢籠,放自己回到當下,思考最實際的問題,做最應該做的事情。
任曉英,著名心靈理療師,對心理學、成功學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熱愛生活,心思細膩縝密,癡迷于文字創作。從事圖書行業多年,合作策劃及出版心理學類、勵志類圖書多部,并保持可觀銷量。
第一章 了解焦慮癥:控制一個人內心的魔鬼
焦慮,充斥在生活的很多角落
提到焦慮,我們會想到很多。焦慮充斥在生活的很多角落。焦慮的種類繁多,有對于生活成本的焦慮、工作壓力的焦慮、陌生環境的焦慮,甚至還有產生在特定情況下的焦慮,比如年底焦慮、婚前恐懼、警惕陌生人等等。
只要我們愿意,對于生活中的焦慮,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而且不少人在每一天結束之后,都可以在清單上再添加好幾條。焦慮給我們平添了許多困擾和不必要的擔心。
那么,焦慮是不是值得擔心呢?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聽到“焦慮”這個詞的時候,很多人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然而,這其實只是證明了他們對于焦慮的認識不夠全面。
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正反的對立面一樣,焦慮也是如此。焦慮帶給人的影響并不都是惡劣的,適度的焦慮甚至會有一些好處,它不僅可以激勵我們的進取心,還會令我們積極地接受一些新事物。因此,焦慮是利是弊,關鍵就要看我們如何把握焦慮的程度。
科學界認為,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并且還會隨著一個人的心理狀況而不斷蔓延。
譬如我們在學生時代,面對臨近的考試,由于過分擔心考試成績,就會在考前表現出各種不安。這種不安當然不好,但帶來的后續影響也未必就是壞的,比如,適度的擔心會激勵我們抓緊時間復習,以便取得好成績;但是如果這種不安過度了,就會讓我們的內心得不到平靜,靜不下心來學習,結果只會導致由于過度的焦慮而無法應對考試,甚至臨場發揮不好,最終導致考試失利。
從這個例子上看,適度的焦慮會激勵我們抓緊時間復習應考,積極的行動減輕了焦慮的過度蔓延,這時候的焦慮就是一種保護性反應,科學界將之稱為生理性焦慮。但是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相符時,或者焦慮時間持續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科學界將之稱為焦慮癥狀,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焦慮癥。
科學界的焦慮理論根據焦慮的程度不一將其分成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即健康的焦慮和不健康的焦慮。健康的焦慮,如慎重、警惕、預防,這些可以幫助你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所以焦慮在一定情況下是有益的。如,當你過馬路時、以正常的速度駕駛時、選擇健康的食品時、夜晚減少外出時,這些適度的擔憂可以幫你降低受到危害的可能性。
健康的焦慮可以減少人生路上出現的各種威脅,但是,健康的焦慮往往會被人們自我放大,膨脹成不健康的焦慮。不健康的焦慮具有破壞性,會讓你的利益受損。比如,過馬路,健康的焦慮會提醒你要看好紅綠燈,注意觀察周圍車輛,你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快速地穿過馬路,而不是像蝸牛一樣,邁不開步子。但是,過度的焦慮會把你變成蝸牛。在綠燈的情況下,因為過度擔心而四肢戰栗不已、眼睛左顧右盼、心怦怦亂跳,這就是嚴重的焦慮癥。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導致你在一分鐘之內走不到馬路對面,而被來往的車輛堵在馬路中央,增加了出現意外的概率。
因過度焦慮而產生的焦慮癥,從目前來看已經成為一種困擾整個社會的問題。科學調查發現,如今的焦慮癥已經擴散至整個社會。在國外,焦慮癥在一般人口中的發病率為4%左右,而在精神科門診要占到6%~27%。
焦慮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感,與懼怕不同,懼怕多是對客觀存在的具有某種特殊威脅性的事物的反應。焦慮的正常表現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來臨時自我防護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為生物學的防御現象,是一種以防御為目的復雜的綜合情緒。焦慮也常常被看作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種癥狀。嚴重的焦慮是病理性焦慮,它是一種控制不住、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盲目恐懼,其威脅要遠遠超過焦慮的影響程度。病理性焦慮癥在很多時候不僅會給自己的心理帶來很多壓力,還會給身邊的人帶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這一天,心理咨詢所接待了一名30多歲的精神焦慮抑郁的財務總監。
他在咨詢師的沙發上坐下,開始敘述起自己的焦慮史:我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要求特別完美的人,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但是最近我越來越覺得自己這種過度追求給工作帶來了麻煩,因為在工作中對下屬的要求過度苛刻,對于安排給下屬的工作我總是很擔心,就會習慣性地反復檢查,結果除老板對我的工作表示滿意之外,我的下屬都對我表現出明顯的厭惡態度。
不僅如此,在生活中我的苦惱也有很多,身邊的朋友都說我難以相處,因為我有嚴重的潔癖,還有許多清規戒律,不愿意朋友們的社交活動打亂我原本的生活計劃。結果,我身邊的朋友漸漸開始疏遠我,到現在我連女朋友也沒能交到。
他一口氣說了很多,然后問面前的心理咨詢師,是不是我的性格有什么嚴重的問題啊?
心理咨詢師卻說,與其說你的性格有問題,倒不如說你的心理有問題。因為一個人的性格是由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你在工作與生活中對自己和別人的過度要求有明顯的強迫癥表現。這是由于你自身過度的防御造成的,簡單地說就是焦慮癥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對工作擔心,所以你會加大對下屬的要求;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所以對外界環境形成潔癖的防御形式;因為擔心朋友會打亂自己原有的生活計劃,所以拒絕與朋友的深度交往。這些都是由你的焦慮引起的,所以要想改變這一切,還要從改變你的焦慮狀態開始。
其實發生在這位財務總監身上的事情,我們也會時常遇到。比如,因為看到自己最近的身體狀況與某一病癥極其相符,我們就會懷疑自己得了這種病,并且越來越覺得自己正在朝著嚴重化發展;因為看到新聞上爆料了某種飲料的化學成分超標而頓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因為最近老板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而懷疑這是老板要炒掉自己的前兆,每天憂心忡忡。這些都是焦慮癥的表現,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提前擔心不已。
焦慮就像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最初表現形式,最常見的就是失眠。不要以為焦慮只是存在于重壓力的挑戰面前,它也許還會以各種你不以為然的形式存在著,區別只是在于焦慮的嚴重程度。
適度的焦慮只存在于特定的場合,比如考試、競爭、疾病、婚前,這些都是最容易產生焦慮的場合。在我們被各種壓力折磨得夜不能寐的時候,其實就是焦慮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只是正常現象,過度的焦慮不僅會導致失眠情況的加劇,影響生活、工作,還很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比如強迫癥、神經癥、狂躁癥等等,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我們時常出現的焦躁情緒。
換種方式生活,焦慮定會蕩然無存
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飛速發展的今天,與之相伴隨也出現了更多的問題。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不斷提升,使我們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焦慮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滋生,解決焦慮的困擾,顯得更加迫切。它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后果之一,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無論是上層社會看似風光無限的精英們,還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為生活忙碌的人群,每一個階層都被各種程度不一、類型不一的焦慮困擾著。焦慮就像一場傳播范圍極廣、持續時間極長的流行性感冒,發現及時,可以將其遏制在萌芽階段,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引發多種并發癥,甚至演變成不治之癥。沒錯,焦慮就像不治之癥,惡化迅速,根治緩慢。但是,我們在完全絕望之前難道就真的只能任其發展下去嗎?
我們都會焦慮,這毋庸置疑,但是值得區別開來的是焦慮的側重點與輕重不同而已。焦慮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負面情緒的爆發,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它還是一種群體的心理狀態,廣泛地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只是因人而異,會出現良性與惡性的本質區別。
作為“惡性”的焦慮癥,它并不見得就真的是不治之癥,它只是由于對心靈的管理不當引起的,所以要想拋開焦慮的重壓,還是要從問題源頭解決。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社會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急速變革和轉型,我們不可避免地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還要相應地改變我們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這意味著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的巨大變化,每個人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很可能在一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都緊張不已,嚴重缺乏安全感。
這種對現實的擔憂和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就是形成焦慮癥的最根本原因。比如,“中等收入焦慮癥”,那些工資收入位居社會中等水平的人群,看似過著不愁吃穿的自在生活,但是與工資相對應的各種壓力也接踵而來,房產、教育、醫療,這些領域上的投資也成為他們焦慮的集中點。
由此看來,焦慮癥的產生完全是因為我們自己施加給自身太多的壓力,要想讓自己有可能擺脫窒息,就要給自己來一次深呼吸。
我們之所以感覺自己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過度期待”。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個最完美的期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要不斷地追求。但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生活并不是一切盡如人意,拼搏久了就會讓人產生厭倦感,疲憊隨之而來。
與其一味地給自己制定高不可攀的人生目標,不如給自己規定一個下限,只要生活能夠滿足你的最低需求,就證明你的生活可以毫無壓力地繼續。最壞的打算就是最好的防守,給自己一個最壞的打算,就不至于令自己一敗涂地。有了最穩妥的失敗預想,也就沒有什么失敗會令我們措手不及了。
站在最底層向上努力,每走一步都是進步。把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欲望與壓力,生活自然會恢復輕松自由的狀態,焦慮感自然無法生成。可見,焦慮是我們自身心理郁結的結果,只要我們開朗地面對每一次壓力的挑戰,平淡地看待成功與失敗,那么自然可以消除焦慮癥。
揭開焦慮的秘密,充分了解焦慮
焦慮的產生不是由某一種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多重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焦慮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它始于對某種事物的熱烈期盼,最終形成于過度擔心失去這些期待、希望。焦慮在內心活動的表現有煩躁、壓抑、愁苦,另外還會有外顯的行為方式,比如沒有精神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夢中驚醒等。一個人如果只是短時間的焦慮,那么對身心、生活、工作并不會產生多大的妨礙;但是長時間的焦慮,會使人面容憔悴、體重下降,甚至誘發疾病,給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
其實焦慮癥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難以避免或者難以治愈。焦慮癥是一種受心理因素影響的病癥,患者應該從較好的生活習慣開始改變自己,如晚飯后多散步、平常多運動等等,這些對于癥狀的恢復都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另外,由于焦慮癥的臨床表現往往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不易捉摸,所以相關的醫生在治療時會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長,抓住主要癥狀或主要癥候群進行對癥治療。
小李是一位年輕的網絡編輯員,最近她被告知患上了“信息焦慮癥”。這是當代人特別是白領階層的常見病。
和大多數白領一樣,小李每天一上班就要打開電腦;但最近,她看到電腦里被塞滿的郵箱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資料信息,就會感到眼睛酸澀、頭暈胸悶、焦躁不安。于是她不得不去咨詢心理醫生。
醫生說:關鍵是別讓自己陷進惡性循環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看不見又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力量在左右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一個是良性循環,一個是惡性循環。
比如,一個學生,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所以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他就會聽得特別認真,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完成作業,所以數學成績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前幾名——這就是良性循環。但是,同樣還是這名學生,因為一次考試失利,語文成績下降,老師毫不客氣地當眾對他進行了批評,還要求他下次一定要提高語文成績;但是事情的結果卻是,在以后的語文課上他總是抬不起頭來,更是鼓不起勇氣舉手回答問題,上語文課對他來說簡直就是煎熬,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因為他陷入了惡性循環中。于是他就被這兩個完全相反的循環影響著,導致了嚴重的偏科現象。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它們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了很多兩極分化。
小李似乎明白了:因為得了信息焦慮癥,所以我就變得特別焦慮,越是焦慮,我的病癥就越嚴重,病癥越嚴重,我就越是焦慮,從此陷入惡性循環中。那么我該怎么走出現在的惡性循環呢?
要想走出惡性循環,就要邁進良性循環。要從事情的開始階段改變自己的思維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