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春啟雨春谷清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首《節氣歌》,五十六個字,將時間之數與空間之度以及曲韻動態之信,高度濃縮,隱藏著二十四個節氣的信息。世界上用如此簡潔而生動的文字來記錄一年的變化、解讀天地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是中國人。
簡潔并不意味著簡單。現代人提起二十四節氣,都知道與氣候、農業生產,或者起居、飲食、生活等諸多方面有關。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尤其是重視修身養生的人,就不能不掌握古人創立“節氣文化”的意義。所理解的意義不同,則對于節氣文化的重視程度和應用方法,亦將隨之不同。就節氣本身而言,在中國古代是與歷法緊密結合,滲透在中國人文化、政治、軍事、經濟、日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節氣文化的本來意義,只注重在某一方面來研究節氣文化的應用,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將歷史流變中的錯誤當作效法的對象。倘若由此產生了差池,人們反倒會將帽子扣到節氣文化甚至傳統文化的頭上,這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利,而且也辜負了祖先創立這一文化時寄予子孫后代的殷忱之意。
不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們這里所引用的《節氣歌》,第一句與大家所熟知的版本有很大不同。這一句里,“啟”是指“啟蟄”,是驚蟄這個節氣的本名,漢代為避漢景帝諱被改稱驚蟄。啟蟄原本在雨水前面,但是在東漢時卻被調整到了雨水之后。谷雨和清明這兩個節氣的順序,原本是谷雨在前,清明在后,其順序的顛倒也發生在東漢。中國人歷來重視歷法,節氣是歷法的重要內容,對于節氣名稱和順序的更改,是文化生活中的大事,背后必有重大原因。本書的一個重要宗旨,就是還原節氣修身文化的本來面貌,因而為節氣正名正位,是其中的關鍵內容之一。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其基礎是熊春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現代的谷雨節氣)期間所做的30余次講座。熊先生選擇從冬至開始講授,是為了讓大家從起步時,即了解節氣文化的本來意義。
節氣與修身,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關系。“一陽來復在冬至,心禮火發在小寒,五運六炁(氣)大寒始。”從中華傳統修身文化的角度來看,冬至實際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一陽初動的地炁能量在這一天發動。祖先們在研究中發現,人體之內同樣也有一番天地,稱之為內天地。內天地與外天地,遵循著相同的自然法則,原本是天然的同頻共率狀態。但就現代人而言,除了兒童和嬰幼兒,絕大部分成年人的身心由于后天意識非善非正的形成與固化,都已經失去了與天地同頻的素質,而處在錯時亂日之中。以身心之亂對抗自然的節律,這就是現代人亞健康和各種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與生存壓力、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相比,這是影響健康的更根本性因素。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中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進入大寒節氣點的時候,天地之間能量升降的動機產生,古人將這種運動總結為“五運六炁(氣)”。人體內的天地之間,也同樣從大寒之日起,開始新一輪天德之炁下降、地慈之炁生升的交匯流布,新的一年中是否能夠實現生命體內的風調雨順、春華秋實,也就要看體內五運六炁(氣)與天地自然同步的狀況了。因此,《黃帝四經》中指出“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
中國古人通過對自然和生命的研究認識到,人類要想實現與天地主動且充分地同步,而不是被自然拖著勉強蹣跚前行,甚至是遠遠落在自然節律的腳步后面,就必須進行以德修身的實踐。祖先們還認識到,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處在不斷的進化之中,這種進化并不同于西方現代進化論的理論概念,而是一種在“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總規律下的不斷升華。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本身具備通過以德修身自我提升而進化的基因,這是人類最寶貴的優勢。修身而進化,也必然要因地而生,順天而成,更不能背離自然運轉的節律。
由此可見,節氣文化與修身之間有著甚深的淵源。節氣就相當于人類應用五運六炁(氣)進行修身養生治事的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古人創立節氣文化,首先是用來指導內在的修身,讓人們把握“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的原則,明明白白、健健康康地活在天地之間,并通過以德修身來提升自己的品格、品質與品行;同時也用來指導外在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因此中國才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農業,也懂得了對礦石進行煉制加工。可惜的是,由于歷史文化的變遷,導致了人們對節氣文化指導內在修身這一部分內容的疏離和陌生,在歷史上也就發生了顛倒節氣順序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悲哀。只有將節氣這個坐標系統調準確了,我們才能在修身、養生、治事中真正做到“順四時之度”,這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在將講課錄音整理編纂成這一系列書籍時,本系列書籍以四時之春、夏、秋、冬進行分冊,并將共性內容歸輯為一本《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簡稱《要略》),一共五本書。
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稱為“四立”,可見四時的概念與節氣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國的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景象各異,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國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僅僅研究表面的現象,而且還要探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內取諸身,外證諸物”的路徑,通過內外一致的研究來確認節氣的時間節點。天地之間的陽氣從冬至開始萌發生成后,并不具備生發萬物的條件,需要經過冬至、小寒到大寒三個節氣的積蓄,方能達到一個變化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就是立春。從立春開始,五運六炁(氣)中的仁德木炁(氣)能量開始廣為輸布,帶來萬物新一輪的生、長、收、成過程。就像人們習慣于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開始記錄他的一生,以四時來為本系列書籍分冊,符合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特點,也是為了便于現代的讀者把握和應用。
《要略》主要講解了節氣修身文化的系統觀和基礎知識,其中包括節氣文化的誕生與傳承,易理在節氣修身文化中的應用,修身求真的系統觀、重點領域、主要概念、基礎方法,以及節氣養生的重要原則等;四時之春、夏、秋、冬,每一個節氣都分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養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某節氣期間有重大傳統節日的,則在“民俗篇”之后增加節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點,而以文化將其融貫成為一個整體。
“文化篇”首先從尋根探源入手,通過對每個節氣名稱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現象的介紹分析,來揭示節氣的特征和能量運動規律及其對人類養生、治事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厘清歷史上節氣名稱和排序變化的脈絡,為一些被錯誤改變名稱和位置的節氣正名正位,以使人們能夠按照正確的時序調整自己的行為。
“修身篇”將農事與修身進行對照,將身內之“國”與身外之自然界進行辟喻,詳細講解了每個節氣的五運六炁(氣)特點和修身的重點領域以及方法要領。
“治事養生篇”重點梳理了古人總結出的每個節氣里居家、出行、辦事的準則性內容。人不能脫離天地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經絡竅穴等機能活動,無一不受節氣變化的影響。只有不違天時,順道而行,才能保證有好運相伴。《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在養生方面,本書總結了每個節氣的養生要點,介紹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節氣養生方法,并結合現代營養學知識,講解了節氣飲食知識,附以特色養生食譜。
“民俗篇”匯集了全國各地二十四節氣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動和節氣諺語。自古以來,人們根據節氣來治人事天,形成了傳統民俗活動,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本書除了介紹民俗活動的特點,還簡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動的文化內涵。
節日部分,主要對重大傳統節日的來源和本義進行尋根探源,重點闡述節日特殊時空度數中所蘊藏的修身內涵,并介紹了相關的養生和民俗知識。
春、夏、秋、冬四時,各有其整體性特點,同時每一個季節內的六個節氣,又各有其不同特征。從全年來看,四時又構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穩定性。掌握的關鍵,是要在四時的系統中了解每一個節氣的運氣變化、修身重點、治事要點;進而掌握這種變化是如何在四時之中進行更大變化的;再回歸到年度周期律這個大系統上,掌握一年中諸項的完整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上升到更大的系統中,在年與年之間,甚至更廣闊的時空系統中,去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天人合一。
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的一個重要旨趣,在于將節氣的修身內涵,以其本來面貌呈現給現代讀者。何謂修身?修身不是文字或口頭上往來的空言大道,也不是僅僅倫理教化上的陶冶規范,而是要在理論指導下,運用系統的方法,在自己的生命體內進行一番凈化、改造、提升和再造的工程。譬如,首先需從體內的“水土”治理、“大氣污染”防控開始;具備一定基礎后,再從一名農夫做起,在內丹田里精耕細作;進而再學習工人,在體內的鼎爐內進行冶煉生產,以提高生命體這個小國家的文明程度。老子用十二個字對修身實踐的要旨進行了概括,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并告訴人們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層級,實現“修之身,其德乃真”。
在春秋戰國以前,中國社會主流文化是幾學之道1的修身之法,是內求法的“守一法”;春秋戰國亂悠悠,幾學的修身文化也從此歷經滄桑,“守一法”隱,而在唐宋之際“金丹學”現。守一或丹道,因適應不同時代的需求而有異,但都是一脈相承的天人合一之學。當今時代,比之唐宋又有不同,修身學正在向“守一法”幾學回歸,回歸的方法,熊先生將其提煉為“得一法”。“得一法”融“守一法”的基礎理論和丹道學為一爐,與節氣文化水乳交融,幾學結合現代科學語境進行表述,幾學與科學圓融合一,更便于現代人理解和應用。
關于節氣所涉及的天文、歷法、農事、養生、民俗等內容,現代學者都有所研究,但從修身入手,揭示節氣文化本身淵源及其對于人的最根本用途的,卻鮮能見之。讀者若能始終不忘修身二字來閱讀本系列書籍,自將可見中華文化實則是一部幾學“內文明”的生命文化,在農事、養生、民俗等等各項內容的背后,都有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背景。對于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自會形成更加清晰的見識。
本系列書籍介紹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目的不是復古,而是傳承和創新。
節氣者,時空也;時空者,文明的立根之所和成長之機也。我們都知道,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陷入了被侵略被奴役的百年屈辱時期。孰不知這場戰爭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在文化界拉開了序幕。1811年,嘉慶皇帝嚴行禁止天主教,西方傳教士認識到,要想在中國傳教,首先非打破中國的“天下中心觀”和“夷夏觀”不可,要用西方的歷法代替中國的干支紀年、六十甲子,也就是要打破中國人的時空觀。為此,傳教士們通過在南洋辦報刊,暗地運回中國發行等手段,做了大量的文化宣傳工作,主要內容就是介紹西方的歷史和地理知識,傳播西方的時空觀念。這場起于時空觀的文化戰爭最終落實為現實時空中的軍事戰爭。西方人自信地宣布:“我們現在做這個試驗,是在把天朝帶進與世界文明各國聯盟的一切努力失敗之后,天朝是否會在智力的炮彈前讓步,給知識以勝利的橄欖枝……我們歡呼這項事業的開始,并欣然參與這一場戰爭。我們必定是勝利者,而被征服者遇到的只能是共同的雀躍與歡樂。”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情況人們大都有所了解,隨著領土上淪為半殖民地,文化上的全盤西化時代也終于來臨。雖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人終于在國家層面站起來了,但是文化全盤西化的惡果,直到今天才得以充分體現。這期間我們付出的代價,可謂刻骨銘心。
那么,我們的時空觀為什么沒有抵擋住西方時空觀以堅船利炮開路的進攻?關鍵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出在文化的傳承上。在中國五千年有文字記錄的文明史中,自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起,文化的取向就開始從以修身內求“內文明”指導外向發展“外文明”,轉向丟失“內文明”而單純發展“外文明”。內文明的幾學全面被拋棄,外文明的科學卻長期未能建立。這種外向發展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再次發生變異,不僅修身明德的文化靈魂被拋棄,外向物質文明創新發展的空間也被嚴重擠壓,節氣文化作為中國時空觀的最現實化、生活化的載體,必然越來越空殼化,失去生機活力。只是這種變化過程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很少有人能關注到它的嚴重程度。
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節氣修身的文化知識,蘊藏在浩瀚如星海般的傳統文化海洋里,距離今日已然遙遠,若無向導,很難準確而系統地搜尋到關鍵性內容。節氣知識在經史子集中都有記載,如在《周禮》《左傳》《大戴禮記》《禮記·月令》《史記》《漢書》《白虎通義》等歷史著作中,以及《管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中,記錄都頗為豐富。漢代以后有《淮南子》《周髀算經》《通典》《荊楚歲時記》《演繁露》《蠡海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十四番花信風》《廣群芳譜》等,也都記載了節氣文化的內容。而與節氣修身有關的內容,則大部分記錄在《道藏》中收錄的道家典籍中。只有兩相結合,我們才能明白節氣文化的整體系統。為了利于修身愛好者們及時查閱,本系列書籍將相關古籍經典內容進行了整合,擇重點略作解析,大部分則原文附錄,留予讀者思悟空間。相信修身愛好者們能夠以本系列書籍為星槎,通過自己的解讀,暢享游弋星海之樂。
文化的傳承,不僅要傳承方法和技術,關鍵是要有道。如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是不可或缺的三個層級,其中“道”是生命力的源泉。通過“道理”的探索,我們才能知道這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會這樣,從而明白該如何進行傳承和創新,做得比古人更好。
人類能夠頂天立地而與天地并稱“三才”,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精華,是自然規律的精微載體。要想使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更加健康長久,學習的最佳榜樣,一是天地,再一便是我們的生命本身。節氣修身文化,便是華夏祖先向天地和生命學習而誕生的智慧結晶。這一智慧結晶作為文化基因,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因而才能歷經劫難而未消亡,激活它也并不困難。
詩仙李白曾經天才地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宋代陸游也曾在《讀老子》詩中曰:“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強健輕年光!”凡有關修身二字,都貴在身體力行。讀者若能在讀書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應用實踐,則自然成為這一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人之一生,就像天地之一年,也有四時之春夏秋冬。不負年復一年的四時二十四個節氣,使我們的生命狀態都能夠從春暖花開起步,結出金秋的累累碩果,這是節氣修身文化系列書籍寄予每一位讀者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