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第7版)》是一本經典的微觀經濟學教材。除包括供求理論、消費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廠商價格與產量決策理論、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理論等微觀經濟領域的基本理論之外,還涵蓋了最近幾年來的理論發展,如博弈論和廠商間策略的相互作用、不確定性和不對稱信息的作用及應用、具有市場勢力的廠商定價策略以及制定政策以有效地處理諸如環境污染之類的外部性問題等。
《微觀經濟學(第7版)》的主要特色是: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微觀經濟學(第7版)》配有大量的案例,對微觀經濟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行了說明。
2.圖文并茂。《微觀經濟學(第7版)》包含大量圖表,形象地論述了需經復雜處理才能得出重要結果的微觀經濟學模型,并用一些實際數據進行了分析。
3.數學應用。閱讀《微觀經濟學(第7版)》不需要學生具備高深的數學知識,學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數知識即可學習《微觀經濟學(第7版)》。
《微觀經濟學(第7版)》非常適合作為高年級本科生教學使用,也可為廣大研究人員、政府和企業決策者提供參考。
本書是一本經典的微觀經濟學牧材。除包括供求理論、消費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廠商價格與產量決策理論、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理論等微觀經濟領域的基本理論之外,還涵蓋了最近幾年來的理論發展,如博弈論和廠商間策略的相互作用、不確定性和不對稱信息的作用及應用、具有市場勢力的廠商定價策略以及制定政策以有效地處理諸如環境污染之類的外部性問題等。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輝煌歷史。近百年來,中國由盛而衰,一度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之一。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把中國從饑餓、貧困、被欺侮、被奴役的境地中解放出來。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走上了通向繁榮富強的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絕非易事,我們不僅需要從自己的實踐中總結教訓,也要從別人的實踐中獲取經驗,還要用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改革。市場經濟雖然對我們這個共和國來說是全新的,但市場經濟的運行在發達國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市場經濟的理論亦在不斷發展完善,并形成了一個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雖然許多經濟學名著出自西方學者之手,研究的是西方國家的經濟問題,但他們歸納出來的許多經濟學理論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行為,這些理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要想迅速穩定地改革和發展我國的經濟,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先進經濟學的理論與知識。
本著這一目的,我們組織翻譯了這套經濟學教科書系列。這套譯叢的特點是:第一,全面系統。除了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基本原理之外,這套譯叢還包括了產業組織理論、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貨幣金融學、公共財政、勞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重要領域。第二,簡明通俗。與經濟學的經典名著不同,這套叢書都是國外大學通用的經濟學教科書,大部分都已發行了幾版或十幾版。作者盡可能地用簡明通俗的語言來闡述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并附有案例與習題,對于初學者來說,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羅伯特·S·平狄克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他于197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組織。平狄克教授發表過大量的文章,并且出版了數本教科書,其中的《微觀經濟學》、《不確定性下的投資》和《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預測》被美國的高校廣泛采用。
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和經濟學教授,并曾在1997年和1998年擔任美國司法部的首席經濟學家。他于197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他在反托拉斯、競爭政策、法和經濟學、法和統計學以及公共經濟學領域中發表了多篇論文。平狄克教授和魯賓費爾德教授還合著了另一本非常暢銷的圖書——《計量經濟模型與經濟預測》。
第1篇 導論:市場和價格
第1章 緒論
1.1 微觀經濟學的主題
1.2 什么是市場?
1.3 實際價格和名義價格
1.4 為什么要學習微觀經濟學?
第2章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2.1 供給和需求
2.2 市場機制
2.3 市場均衡的變動
2.4 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2.5 短期彈性和長期彈性
2.6 理解并預測市場狀況改變所造成的結果
2.7 政府干預——價格控制的效應
第2篇 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競爭性市場
第3章 消費者行為
3.1 消費者偏好
3.2 預算約束
3.3 消費者選擇
3.4 顯示偏好
3.5 邊際效用與消費者選擇
3.6 生活成本指數
第4章 個人需求和市場需求
4.1 個人需求
4.2 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4.3 市場需求
4.4 消費者剩余
4.5 網絡外部性
4.6 需求的經驗估計
第4章附錄 需求理論——一種數學的處理方法
第5章 不確定性與消費者行為
5.1 描述風險
5.2 風險偏好
5.3 降低風險
5.4 對風險資產的需求
5.5 行為經濟學
第6章 生產
6.1 生產技術
6.2 一種可變投入要素(勞動)的生產
6.3 兩種可變投入要素的生產
6.4 規模報酬
第7章 生產成本
7.1 成本的測度:哪些成本重要?
7.2 短期成本
7.3 長期成本
7.4 長期與短期成本曲線
7.5 兩種產品的生產——范圍經濟
7.6 成本的動態變化學習曲線
7.7 估計和預測成本
第7章附錄 生產與成本理論種數學方法
第8章 利潤最大化和競爭性供給
8.1 完全競爭市場
8.2 利潤最大化
8.3 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和利潤最大化
8.4 選擇短期產量
8.5 競爭性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8.6 短期市場供給曲線
8.7 長期產量選擇
8.8 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第9章 競爭性市場分析
9.1 政府政策的損益評價——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
9.2 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9.3 最低價格
9.4 價格支持和生產配額
9.5 進口配額與關稅
9.6 征稅或補貼的影響
第3篇 市場結構和競爭策略
第10章 市場勢力:壟斷與買方壟斷
10.1 壟斷
10.2 壟斷勢力
10.3 壟斷勢力的來源
10.4 壟斷勢力的社會成本
10.5 買方壟斷
10.6 買方壟斷勢力
10.7 限制市場勢力:反托拉斯法
第11章 有市場勢力的定價
11.1 攫取消費者剩余
11.2 價格歧視
11.3 跨期價格歧視和高峰負荷定價
11.4 兩部收費制
11.5 捆綁銷售
11.6 廣告
第11章附錄 聯合廠商的內部轉移定價
第12章 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
12.1 壟斷競爭
12.2 寡頭壟斷
12.3 價格競爭
12.4 競爭和共謀:囚徒困境
12.5 囚徒困境對寡頭定價的意義
12.6 卡特爾
第13章 博弈論和競爭策略
13.1 博弈和策略性決策
13.2 占優策略
13.3 納什均衡回顧
13.4 重復博弈
13.5 序貫博弈
13.6 威脅、承諾和可信性
13.7 對進入的阻止
13.8 拍賣
第14章 投入要素市場
14.1 競爭性要素市場
14.2 競爭性要素市場的均衡
14.3 買方壟斷勢力的要素市場
14.4 有壟斷勢力時的要素市場
第15章 投資、時間及資本市場
15.1 存量與流量
15.2 貼現值
15.3 債券的價值
15.4 資本投資決策的凈現值標準
15.5 對風險的調整
15.6 消費者的投資決策
15.7 人力資本投資
15.8 跨時的生產決策——可耗竭資源
15.9 利率是如何決定的
第4篇 信息、市場失靈以及政府的角色
第16章 一般均衡與經濟效率
16.1 一般均衡分析
16.2 交換的效率
16.3 公平和效率
16.4 生產的效率
16.5 自由貿易的利益
16.6 總結——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16.7 市場為什么會失靈
第17章 信息不對稱市場
17.1 質量不確定性和“檸檬”市場
17.2 市場信號傳遞
17.3 道德風險
17.4 委托一代理問題
17.5 一體化企業內的管理激勵
17.6 勞動市場的不對稱信息:效率工資理論
第18章 外部性與公共品
18.1 外部性
18.2 糾正市場失靈的辦法
18.3 存量外部性
18.4 外部性和產權
18.5 公共資源
18.6 公共品
18.7 對公共品的私人偏好
附錄 回歸分析基礎知識
詞匯表
部分練習題答案
譯后記
品間分配收人,同時將解釋這些分配的決策是如何決定各種各樣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理解消費者購買決策將依次幫助我們理解收入和價格的變化是怎樣影響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以及為什么有些產品相對于其他產品來說其需求對價格和收入的變化更為敏感。
下述三個獨立的步驟是理解消費者行為的最佳方法:
1.消費者偏好:第一步是找到一種實際可行的方法去描述人們偏好一種商品而不是另一種商品的原因。我們將看到消費者對千差萬別的商品的偏好是如何用被圖解和代數的方法說明的。
2.預算約束:當然,消費者也必須得考慮價格。因此在第二步,我們考慮到消費者的收入有限限制了他們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在這樣的情形下消費者是如何做的呢?我們在第三步中把消費者偏好和預算約束結合起來以尋找答案。
3.消費者選擇:在偏好和收入給定的條件下,消費者選擇購買能使其滿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組合。這些組合將取決于各種商品的價格。因此,理解消費者選擇將幫助我們理解需求——也就是,消費者選擇購買多少數量的商品取決于該商品的價格。
這三個步驟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基礎,我們將在本章的前三節中詳細地探討它們。接下來我們將研究消費者行為中其他一些有趣的方面。比如,我們將看到如何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的實際觀察來確定消費者偏好的性質。因此,如果消費者選擇了某件商品而不是另外一件定價相似的可替代商品,我們可以推斷他或她更喜歡前者。相似的結論可以從消費者在應對可購買商品價格變化時他們所做出的實際決策中得出。
在這一章的末尾,我們將回到在第1章開始時關于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的討論。我們已經看到消費者價格指數能度量消費者福利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在本章,我們通過描述一些衡量購買力變化的指數來更深入地研究購買力。因為它們對許多社會福利項目的收入和費用都有影響,所以在美國這些指數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工具。
消費者究竟是如何作選擇的呢?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們應該清楚我們有關消費者行為的假定,以及這些假定是否合乎現實。消費者對各種各樣可獲得的商品存在偏好,同時他們面臨對他們的購買行為施加限制的預算約束,這一主張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消費者選擇一定的商品和服務組合以最大化他們的滿足程度這一主張可能有問題。消費者真的如經濟學家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理性和富有見識嗎?
我們知道消費者常常非理性地做出購買決策。比如,有些時候,他們憑一時的沖動購買,忽視或者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預算約束(結果陷入欠債境地)。有時候消費者對自己的偏好不自信,或因朋友和鄰居們的消費決策而改變,有時甚至是因為自己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即使消費者真的理性地行事,充分地考慮每天自己所面對的紛繁復雜的價格和選擇對他們來說常常也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