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祖先智慧,回歸傳統文化,是當今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在回歸傳統的路上,我們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看清周遭。因此,圍繞《道德經》、唐詩宋詞、四書五經,我們策劃了本系列圖書。本書即為其中之一。
《唐詩宋詞里的趣事》以古代詩詞創作zui為繁榮的唐宋兩朝為時代背景,收錄當時的數十首名家名作,選取不同的視角進行解讀,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詩詞背后的人和事,感受他們的喜悅和哀愁,進而帶給廣大讀者美好的閱讀體驗。
《唐詩宋詞里的趣事》:品讀經典詩詞,感悟悲喜人生。
前言
唐詩和宋詞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中華文學史上的“雙絕”,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長久以來,唐詩宋詞中展現出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不斷地沖擊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革,詩詞創作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逐漸被戲曲、小說、散文等新型文學體裁取代,而傳統國學當中的華麗瑰寶因此遭逢關注的低谷。
傳承卓越,經典永駐。即便詩詞創作已經不再占據當前中國文化體裁的主導地位,但其精致凝練、朗朗上口的文學特性,依然具備非常強大的傳播性。就如同宋玉在應對楚王詰問時所說的那樣:“天下最美麗的佳人都不如楚國女子,楚國佳麗又都比不上我家鄉的姑娘,而我家鄉最美的那一位,就是住在隔壁的那位少女。”中國詩詞的高峰,其實也可以用宋玉的類比:“世界最好的詩詞,都來自中國;中國最好的詩詞,都出自唐宋。”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中國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被人做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詩歌在唐朝其實就已經走到自己的巔峰歲月。僅僅在李唐王朝統治的近三百年時間里,就先后涌現出兩千多位為后世留下精美詩句的創作者。這其中,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不世出的文壇巨匠,也有“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既有溫婉轉折的李商隱,也有輕盈灑脫的劉禹錫。一時間,眾多詩壇驕子百花齊放,將中國的古詩創作推向了頂峰,也推向了世界。
唐代之后,中國主流文學體裁發生了變化,詞的創作逐漸取代詩歌成為最流行的文學體式。在這一時期,蘇軾、李清照搖旗吶喊,辛棄疾、范仲淹躍馬揚鞭,更有柳永、晏幾道等人獨當一面,使得大宋文壇星光璀璨、熠熠生輝。期間,不光有李清照“綠肥紅瘦”的惜字如金,也有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哲理佳句,更有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惹禍名篇”。可以說,遍觀兩宋,是中國古代詞創作的巔峰時期,此間涌現的文人雅士對于詞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都是遠遠超出其他歷朝歷代的。
當然,詩詞創作,除了超乎常人的語言天賦,同時還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正如辛棄疾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所說的那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假如李白沒有經歷過出入皇宮的大起大落,他很可能無法寫出《將進酒》這樣的名篇;假如辛棄疾沒有沙場抗金的戰爭體驗,他很可能也得不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樣的千古佳句。藝術總是源于生活,但終究還是要高于生活的。而通過對古代詩歌辭賦的深入解讀,我們也能夠走進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觸碰到唐宋兩朝起落沉浮的時代音弦。
本書選取了中國古代詩詞創作最為繁榮的唐宋兩朝作為時代背景,內中收錄數十首名家名作,選取不同的視角來闡釋、解析當年與這些詩詞有關的人或者事。本書共分八章,分別按照不同的詩詞體裁,以“樂府詩歌”“律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浪漫主義詩歌”“現實主義詩歌”,以及“婉約派詩歌”和“豪放派詩詞”為不同出發點,選取該類別當中最為經典、傳唱程度最為廣泛的詩詞篇章進行解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百年前的詩詞巨人,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經由他們筆墨輕點而流傳后世的詩情畫意,卻是永不消弭的。在這里,我們以新穎的視角,多方位還原、展現相關詩詞作品的創作歷程,文字力求簡潔明快,深入淺出,相信能夠帶給讀者美好的閱讀體驗。
第一章 / 樂府譜寫歷史:秦淮有水水無情,還向金陵漾春色
秦漢時期,樂府詩歌的創作來源主要是民間歌謠和上古傳說。到了唐宋時期,大量時代元素被融入到樂府詩的創作當中,由此形成了這一時期赫赫有名的“新樂府”。
可以說,唐宋時期的樂府詩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的。從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到溫庭筠的“秦淮有水水無情”,這些名篇既洋溢著唐宋兩朝與眾不同的時代風華,又展示了創作者高超的文學造詣。
不過,就橫向對比來說,在“唐推詩,宋推詞”的時代背景下,唐宋兩朝的樂府體詩歌創作,還是相對較少的,能夠流傳后世的,也都是中古文學史上的典藏珍品。
赫赫有名的“因詩殺人”是否確有其事?
自古“文人相輕”。研究學術、讀詩書的人往往在內心深處都帶著一點點輕狂與自戀,這也就容易在與人交往時引發矛盾。歷史上,兩個彼此看不順眼的讀書人見面不理不睬的有,張嘴就罵的有,甚至一個眼神不合直接打起來的也有。但是無論如何,在封建圣賢文化的訓誡下,讀書人之間的爭斗都是點到即止,而因為一句詩而殺人,同時被殺者還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問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那么,宋之問是否真的為了一句詩而殺害了自己的外甥呢?
主流的觀點是這樣的。大約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問正在家中吟詩作畫。這個時候,外甥劉希夷的登門造訪卻讓他的心緒再也難以平復。原來,劉希夷帶來了一首詩想要同舅舅探討,而這一首詩,就是后來名滿天下的《代悲白頭翁》。和自己的舅舅有所不同的是,雖然劉希夷的詩名和才華在當時頗受推崇,但他對做官卻沒有多大興趣,對于朝廷的委任屢屢推辭。這讓宋之問這個做長輩的頗為不滿。
然而,當宋之問接過詩作看過之后,馬上就折服了: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問讀來愛不釋手,并且將詩稿緊緊攥在手里不肯歸還。過了好一會兒,宋之問才慢悠悠地對外甥說:“這首詩我看了,寫得很好,不過還是有值得切磋的地方。今天天色有點暗了,詩文看得不是很清楚,先在舅舅這里放一放,你先回去,過幾天再還給你吧。”
聽了這樣的話,劉希夷以為是舅舅不愿意留自己吃飯,于是馬上起身告辭。然而,一連幾天過去了,宋之問卻似乎早已經將指點詩文的事情忘在了腦后。不得已,劉希夷只好再一次登門拜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次見面,宋之問似乎熱情了許多,不但招呼家人準備了一桌酒席,還狠狠地夸了外甥一番。等到酒過三巡,宋之問看似無心地問了一句:“庭芝,你的學問大有長進,但是光有學問,不會做官也是不行的。舅舅準備把你的詩獻上去,幫你博一個前程。”
對于這樣的打算,劉希夷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提議,并且說道:“我和舅舅幾乎同榜中舉,如果當初有心做官,恐怕如今也不在舅舅之下。”
聽了劉希夷的話,宋之問頓時感到臉上無光,但是他沒有表露出來,而是繼續說道:“這么好的文采,卻不愿意好好做官,豈不是浪費了?你要真沒這個心思,不如就把這首詩讓給舅舅,如何?”
可以想象,劉希夷這樣一個連做官都不放在眼里的清流,對宋之問的提議是根本不會理會的,舅甥二人的宴席自然也是不歡而散。然而,對于劉希夷不肯出讓詩稿的決定,宋之問卻沒有死心。幾天后,他又讓自己的門客去找劉希夷,詢問讓渡這首《代悲白頭翁》的可能性。劉希夷的態度依然非常強硬:研究可以,但是要把自己的詩作讓給別人,絕對不行!
一方面,是宋之問對絕佳詩稿的朝思暮想;另一方面,是詩稿作者的決不妥協。一來二去,宋之問也耐不住性子了,因為詩稿本來就是一件流通性的文化產品,一旦事情鬧大,或者對方公布了出去,自己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無濟于事。再想想平時劉希夷總是一副自視甚高的樣子,宋之問終于對自己的外甥動了殺念。不久,宋之問吩咐自己的門客將劉希夷騙到一面土墻下,用裝滿黃泥的布袋將其砸死。可憐劉希夷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卻在年僅三十歲的時候就慘遭橫禍,而下毒手加害他的,竟然還是他的舅舅!在殺害了外甥之后,宋之問馬上將那首讓自己日思夜想的《代悲白頭翁》據為己有,僅僅更改了詩句當中幾個他認為“可修改”的字,就公布了。
然而令宋之問想不到的是,他“因詩殺人”這樣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書記錄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齒的罪行。關于劉希夷的慘死,唐朝人劉肅在其《大唐新語》中稍顯含糊地記錄了“或云宋之問害之”幾個字。而在韋絢編著的《劉賓客嘉話錄》當中,這一慘案的經過也就更為豐富了:“……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再往后,歷朝歷代的史書、稗官野史當中,都采信了這一說法,那就是宋之問非常喜歡《代悲白頭翁》,為了將詩作據為己有,不惜痛下殺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
實際上,對于宋之問是否真的制造過這樣一個慘劇,后世研究者也是存有不同意見的。從史料上看,劉肅的《大唐新語》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先提到宋之問“殺甥奪詩”的文獻,而這本書當中模棱兩可的“或云”一詞,實際上就是一種猜測之辭。而《大唐新語》從內容上來講,又帶有強烈的小說色彩,其真實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韋絢的著作雖然從前因后果上講得很明白,但他畢竟是距離當年那出慘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樣也缺乏絕對的權威性。
更為重要的是,在宋代歐陽修等人合力編著的《新唐書·宋之問傳》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值得人深思:“甫冠,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再翻看宋之問自己的文章,“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敕學士楊炯與之問分直于洛城西”,這兩篇文獻當中的“分直”都是入直習藝館的意思,而“甫冠”,即剛滿二十歲。這些信息基本上就確定了宋之問應該出生在公元670年前后。對比一下劉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中舉時“二十五歲”,就應該能推算出,宋之問比自己的外甥是小二十歲的。劉希夷三十歲時死于非命,那么當時一個年僅十歲的孩童,又是如何“謀財害命”的呢?
另外,宋之問如果真的對自己的親人下了殺手,這種傷害人倫的行為又如何能夠逃脫官司且還能安穩做官的呢?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紅透半邊天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殺人奪詩,恐怕不光是禮法不容,就只怕作案條件都是不具備的。更何況,現代能夠查閱的資料當中,也沒有一星半點關于宋之問被“刑訊下獄”的記載。也就是說,官方根本沒有他違法犯紀的史料。
所以,無論是史料記述的權威性,還是按照史書推測出的當事雙方年齡,抑或官方遺留的公文,都難以支撐宋之問殺害他人奪取詩稿的惡行。而關于宋之問“因詩殺人”的觀點,很可能是以訛傳訛的錯誤刊載,也可能是由于唐人對于宋之問當年諂媚權貴、品行低劣行為過于厭惡而臆想
季風,知名教育專家,先后出版過《北大國學課》《儒家國學課》《道家國學課》等,深受讀者喜愛。《北大國學課》自2013年3月出版以來,連續加印十余次,多次名列全國歷史類圖書暢銷榜前列。
唐詩宋詞里的趣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 樂府譜寫歷史:秦淮有水水無情,還向金陵漾春色
赫赫有名的“因詩殺人”是否確有其事?
“秦淮有水水無情”僅指的是地方名嗎?
“顧惟孱弱者, 正直當不虧”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境界?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吁嗟逢橡媼”體現了怎樣的一種苛政?
第二章 / 律詩明心言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蠟炬成灰淚始干”隱藏著詩人怎樣的情感經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背后隱含著怎樣的故事?
“漫卷詩書喜欲狂”是因為作者取得了功名嗎?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深藏著什么樣的故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一千古名句是誰創作的?
“想見讀書頭已白”是什么意思?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的作者經歷了哪些坎坷?
第三章 / 山水田園自然: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清泉石上流”是詩人的真實所見嗎?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中的“云夢澤”是哪里?
“昔人已乘黃鶴去”是詩人親眼所見嗎?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描繪的是什么樣的景色?
“移石動云根”中的“石頭”真的動了嗎?
“獨憐幽草澗邊生”是詩人真的喜歡草嗎?
“一水護田將綠繞”是怎樣的田間寫照?
“千山鳥飛絕”真的沒有鳥了嗎?
第四章 / 邊塞戰爭蒼涼: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玉門關”在哪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的是怎樣的塞外景色?
“醉臥沙場君莫笑”說的是詩人喝醉了嗎?
“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樓蘭”是哪里?
“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真是梨花嗎?
“請君暫上凌煙閣”中的“凌煙閣”是什么地方?
第五章 / 浪漫自由追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為什么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盡的是什么歡?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是最浪漫的情書?
什么是“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暗香浮動月黃昏”表現了隱士們怎樣的浪漫情懷?
“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描寫了晏幾道怎樣的浪漫邂逅與追尋?
第六章 / 現實主義情懷: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青海頭”說的是哪里?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抒發的是詩人的思鄉情懷嗎?
“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在諷刺宦官專寵嗎?
“隔江猶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是花的名稱嗎?
“可憐無定河邊骨”中的“河邊骨”有什么故事?
“茂陵何事在人間”是在諷刺誰?
第七章 / 婉約柔美詞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帶漸寬終不悔”中的“衣帶漸寬”暗指什么?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描寫的是怎樣的場景?
“天上人間”中的“天上”和“人間”分別指什么?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那人”指的是誰?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八章 / 豪放激昂詞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慨?
“馬作的盧飛快”中的“的盧”指的是哪匹馬?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有什么典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中的英雄有誰?
“一為釣叟一耕傭”中的“釣叟”和“耕傭”指的是什么?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有關的事和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