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編,約24萬字,全面梳理陳獨秀早期思想的“三次跨越”(從傳統知識分子,經信奉康有為、梁啟超的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孫中山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到選擇馬克思主義、創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論證“三個選擇”的歷史結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
徐光壽,1964年12月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主講研究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本科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4年主持上海市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建設。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先后獲上海市第九、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并從內容體系向育人體系轉換,注重創新教學方式方法,2011年獲首屆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比賽二等獎。
前言關于陳獨秀政治思想演變的歷史分期
第一編“三次跨越”的歷史進程
第一章從“選學妖孽”到“康黨”
一、 書香門第
二、 儒學秀才
三、 鄉試落第
四、 轉向“康黨”
第二章從“康黨”到“亂黨”
一、 向“亂黨”轉變
二、 創辦《安徽俗話報》
三、 組建岳王會
四、 助推辛亥風云
第三章從“亂黨”到共產黨
一、 發起新文化運動
二、 “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三、 拋棄法蘭西文明
四、 遵循革命的進化論
第二編“三個選擇”的艱難歷程
第四章選擇馬克思主義
一、 “幽靈”初入中國
二、 廣泛傳播神州
三、 轉向馬克思主義的三步走
四、 初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五章選擇中國共產黨
一、 從“不談政治”到要“組建新黨”
二、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并非“子虛烏有”
三、 中國共產黨不是“外來”黨
四、 撥開建黨過程的其他迷霧
五、 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艱苦探索
第六章選擇社會主義
一、 對基督教的一度迷戀
二、 對形形色色社會主義學說的辨析
三、 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選擇和探索
四、 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膽展望
第三編寄希望于“新青年”
第七章“五四”時期的“青年導師”
一、 豐富的青年教育思想
二、 培育一代青年
三、 培育黨內年輕一代
第八章培育中共早期領袖群體
一、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的陳獨秀
二、 培養毛澤東
三、 器重劉仁靜
四、 指導包惠僧
第四編余論
一、 “三個選擇”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論
二、 21世紀黨中央對陳獨秀“三個選擇”的評價
主要參考資料
后記
《三次跨越與三個選擇:陳獨秀對近代中國出路的探索》:
從安慶院試揭榜到參加江南鄉試的一年中,陳獨秀“雖然多病,也還著實準備了考試的工夫”,“就是八股文也勉強研究了一番”。1897年7月,18歲的陳獨秀遵照科舉習俗燒了高香,占卜算命,拜過考神,懷揣寡母的囑托和個人的目標,由其大哥、大哥的同學、大哥的先生及先生的幾個兄弟,按照當時參加鄉試的通常做法,動用了陳家能夠動用的智力資源,組成一支較為強大的送考后援團,從安慶乘坐輪船順江而下來到南京。如此龐大的送考陣容,在當時是很正常的做法,顯然是為他保駕護航。這是陳獨秀第一次離開家鄉安慶,也是第一次遠離母親。他們一行之所以沒有選擇可以冠冕堂皇地夾帶走私貨物、發點意外之財的民船趕考,是因為將此次南京之行的心思完全放在了迎接考試上,足見其重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