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創新與創業的教學內容融為一體, 創新理論與創業實踐相結合, 內容包括創新與創業的關系、創新資源整合與應用、創新思維與創業機會、創業者與創業團隊、新企業創建、新企業成長管理、商業模式創新等, 著力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 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
中國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責無旁貸,恰逢其時。1912年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并與1934年又提出了創業的概念。194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率先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開啟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航程。目前歐美等創新型國家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普及,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億計的創新創業型人才。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大學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各高校就業和創業教育逐步開展。1998年教育部首先在9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常態下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等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滿足創新型國家建設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新需求。
針對在校大學生編寫一本創新創業教材很有必要。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推進,大學創新創業教材建設應運而生。國內部分重點高校在翻譯國外教材的基礎上,自編創新與創業類型教材較多,從某種意義上基本滿足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但編者認為,目前已經出版的教材要么屬于創新管理類,要么屬于創業管理類,在創新創業知識體系融合上不免有“兩張皮”現象。雖雷家骕教授等國內大咖也做了這方面的領先型探索,其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針對性稍有欠缺。本書編寫者根據近幾年講授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體會,就寫了這本小書以示探索。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易讀、易懂、易用,貴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戰能力。
本書以創新創業過程為內容主線,主要包括:創新創業內涵與特征、創新創業思維、創意開發、機會選擇、創業者和創業團隊、創業資源、創業融資、商業模式、創業政策和創業計劃書等,滿足教育部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書由楊雪梅、王文亮任主編,負責總體設計和審稿定稿,并分別編寫第一章和第十一章。張紅玉、岳佳坤、李瑞任副主編,負責章節編寫和修改統籌工作。第二、第三、第四章由李瑞編寫;第五、第六、第七章由岳佳坤編寫;第八、第九、第十章由張紅玉編寫。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相關書籍,謹向這些作者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感謝清華大學雷家骕教授、吉林大學葛寶山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魯若愚教授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雷家骕教授欣然為本書作序。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高曉蔚等編輯的辛勤工作。
由于寫作者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所限,書中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難免,懇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以再版時予以修改。
楊雪梅王文亮
2017年6月16日
楊雪梅, 黃河科技學院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士后。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河南省政協常委,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致力于民辦高等教育管理與創新創業研究。榮獲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等。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3部。
第一章
創新創業概述
打造校園手機APP
“我最初的想法是方便同學查成績,還有讓新來的學弟學妹盡快熟悉校園環境和開學查課表。”黃河科技學院國際學院的學生趙琦道出了開發校園生活APP的初衷。一個簡單的想法,在這個小伙帶領的智慧團隊的運籌下,竟然成就了一番事業。
在有了這個想法之后,趙琦開始全力以赴進行開發運作。首先,他運用自身所學用了兩周的時間設計出這個客戶端。其次,他開始組建智慧團隊,招募有特長的同學加入運作團隊。“他們都是自愿來做的,不拿工資,但是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和很多時間,每天在線運作時間平均有20多個小時。”
在設計客戶端的模塊時,趙琦將心比心,設計出“失物招領”“找‘組織’”“科大快訊”“科大論壇(八卦)”“兼職招聘”“創業格子”“屌絲or女神”“學霸樂園”等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模塊。“設計出的模塊很多,我和團隊經過仔細斟酌,去掉了一些不夠貼近生活或者和其他業務重復的模塊。在接下來的全校公測后,我們還會進一步調整,爭取使這個APP更符合大學生需要。”
為了保證APP在我校能夠順利運行,而且未來能在更多高校推廣,趙琦注冊成立了鄭州桔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有成員12人,設立運營部、市場部、技術部、宣傳部和設計部共5個部門,主營業務就是APP資源開拓和運行推廣。“現在已經有20家企業和我們合作開展兼職招聘。校園內多家店鋪在我們的客戶端上開展業務。”他說,下一步將開發“上課簽到”功能,準備在暑假新生開學后全面推行。
目前,趙琦設計開發的這個APP客戶端在全校公測達到每日破500次,總下載量超過5000次,適用人群還在與日俱增。
面對未來的發展,趙琦和他的團隊充滿了信心,決定要將這個APP做強做大,推廣到社會上去,方便更多的人……
(資料來源: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第一節創 新 概 述
創新(innovation)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它有三層含義: 一是更新; 二是創造新東西; 三是改變。
一、 創新的含義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 1883—1950,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在他的德文版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理論一開始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創新的最初含義主要以技術創新為主,是指創造新技術并把它引入產品、工藝或商業系統之中,或者創造全新的產品和工藝以及對現有產品和工藝的重大技術改進,并且產品被引入市場(產品創新)或生產工藝得到應用。
以后,不同學者給出了創新的不同定義: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Edwin Mansfield)認為: “一項發明,當它首次被應用時,可以稱之為技術創新。”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認為: “創新意味著進行發明創造,然后將其市場化。”
國務院1999年頒發的《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關于技術創新的定義相對較為系統: “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的商業價值或者社會價值的活動。
從哲學角度對創新的理解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創新是人超越自然,達成自覺自我的必備途徑。創新就是人的自覺自發; 從矛盾論的角度看,創新與積累行為構成一個矛盾發展過程。創新是對重復、簡單的勞動方式的否定,是對人類實踐范疇的超越;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創新包括肯定之否定與否定之肯定。前者是從認同到批判的暫時過程,而后者是一種自我批判的永恒階段。因此,創新就是一種“懷疑”,是永無止境的。
二、 創新的特征
不同學者對創新理解的角度不同,對創新基本特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本書主要從目的性、變革性、新穎性、超前性、價值性來論述創新的特征。
(1) 目的性。任何創新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這個特性貫徹于創新過程的始終。創新總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圍繞著解決一定的問題而進行的,它總是與某個任務相聯系的。所以說,創新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
(2) 變革性。創新是對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種深刻的變革。“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個由“變”到“通”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故步自封就沒有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