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教師月刊》?
李政濤
仍然記得第一次收到《教師月刊》時的感覺,首先是被它的裝幀所吸引:不寬,不大,也不厚,但那份精致、低調,充滿藝術感的優雅氣息,撲面而來。
然而,這畢竟是一份教育刊物,而且是一份獻給“教師”的刊物。如何在各種教育媒介媒體的眾聲喧嘩中,展現自身的獨特與不可替代?如何吸引早已不缺乏教育雜志和閱讀書籍的教師,走入《教師月刊》的世界,長久地徜徉其中,浸潤其中?這是作為有過辦刊經歷的我,非常在意的問題。
裝幀只是“皮相”,關鍵還是內容。經過多年的籌劃、打磨,《教師月刊》已經成為一份“有聲調”、“有腔調”、“有格調”的刊物。
“有聲調”,在于它的“聲音”。好的雜志所發出的聲音,必定融合了“歷史之聲”、“”“時代之聲”和“對象之聲”!皻v史之聲”顯現了雜志“底蘊”的厚度,“時代之聲”反映了雜志對“前沿”的精準把握,“對象之聲”則是對讀者需求的體貼、滿足與提升。這些方面,《教師月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例如,通過古典時代的孔子、民國時代的教師群像的關注,發出“歷史之聲”;通過對大數據與未來教師關系的發掘,發出“時代之聲”,通過對名師成長之路的“私人記憶”和“個體經驗”的展示,以及“現場”的諸多清澈、嘹亮,充滿具體感、真實感,因而鮮活感的教育生活之聲的再現,發出“對象之聲”……
“有腔調”,在于它的“獨特”。這是一份“自成一派”的雜志,無論封面顏色、內容框架,還是文體風格,在現有的教育雜志中,都獨樹一幟,可以輕易在“蕓蕓眾生”中一眼識別。
“有格調”,在于它的“品味”。“美”是對這一品味的恰當評價,它兼有形式之美和內容之美,并貫穿以古典之美和現代之美,從而讓人產生愉悅之美……當然,最重要的是,其中蘊含的思想之美、人文之美……里面的“專欄”、“人物”、“現場”、“話題”、“閱讀”,當然,還有專設的“人文”,無一不滲透著思想內涵與人文底蘊,并散發著“美”的氣息,它似乎在回應席勒所言的“通過美的晨門,進入真的領域”,甚至,進入創造嶄新教育知識的領域。在當下技術至上,操作至上和方法至上的教育世界,還有這樣一本雜志,既基于教師的日常教育生活,又超越日常生活,堅守著在傳遞思想,引領教師走向真、善、美兼容的教育生活,是這個時代之幸,也是教師之幸。
我相信,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適合閱讀《教師月刊》,這樣一份將教育思想與教育之美融通起來,以教育現場為根基,以人文精神為情懷,進而試圖帶著讀者走向“詩與遠方”的雜志,能與其結緣的讀者,必定是試圖遠離庸常、瑣碎,甚至令人窒息的教育生活之人,必定是試圖打破既定的思想格局、精神藩籬,走向更為廣大的思想世界之人。
在這個意義上,注定了它是一本面向廣大教師的“小眾”雜志,它可能無法擁有類似《讀者》那樣的發行量,但它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決定了它可以卓然而立,而且擁有綿綿不絕再生的內在力量。
正如當年我對“大夏書系”的評價一樣,多年以后,人們會驀然發現:因為有了《教師月刊》,當代中國教師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或精神宇宙,會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