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月刊》創辦于2009年7月,是大夏書系策劃團隊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園長)、教研員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師月刊》堅持人文精神、立足專業視角、普及教育學術、推廣名師經驗,致力于建設健康的教師文化。2015年,《教師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頁碼、別致的開本、優質的紙張、精美的裝幀帶給讀者青山綠水一般的閱讀體驗。
《張碩果:做織網的夏洛》(教師月刊2017.1)主要關注張碩果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的過程,并通過對其成長歷程的梳理,挖掘其成長中的要素:新教育實驗的喚醒,自身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對兒童成長的關切,等等,為其他期待成長、需要成長的教師打開一扇窗。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本期張文慶老師針對人教版語文教材提出了若干商榷意見,值得讀者一起探討。
背影與倒影
文 _ 林茶居
小的時候,可能都喜歡并習慣于仰望父親,看他一動一動的喉結,下巴冒出來的胡子;等長到差不多和父親一樣高,卻不敢或不習慣直視父親至少我是這樣的。于是,背影往往成了兒子看父親最合適也是最安全的視角。
這種認知應該內含了朱自清《背影》的暗示。作為著名課文的《背影》,它以教科書的方式加深了父親之重,同時也反襯了面對父親時青春的復雜和糾結。也許,只有讀懂了父親的背影,才算是一個男性青年成年意識的蒙醒:他隱約看見了自己的未來,承擔與力量。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還有另外一個著名的背影:龍應臺的《目送》。龍應臺也寫父親,還寫兒子,他們的背影都被她轉化為默默不言的三個字:不必追。一個死別,一個生離。幾年前采訪杭州的趙群筠老師,她告訴我,她想寫一本書,收集自己最滿意的課例,包括《背影》和《目送》,書名就叫從《背影》到《目送》。
不管是作為文學形態的作品還是作為教科書形態的課文,《背影》和《目送》都書寫了一種普遍的人生方式:離別。背影和目送是其核心意象,兩者構成了某種人類的共同情感:有多少背影,就有多少生命的轉折;有多少目送,就有多少不舍和難過;作為一種審美發生機制,這兩種意象還廣泛存在于各種藝術形式中,讓諸多凡常事物以傷感而優美的形象水落石出,諸如車站、碼頭、路口、窗前、樹蔭底、長亭外……
背影漸行漸遠,而記憶會全部留在目送人輾轉反側的內心。生活史即目送史、背影史,亦即目送史(自己)和背影史(他人)相互編織、相互塑造的歷史。在你目送的人(親人、朋友、同學等等)的背影中,你會發現其中隱藏著一個深深的倒影,你自己的倒影。也就是說,在你和他人的關系中,隱藏你和你自己的關系,反之亦然。倒影和背影一起構成了你的人生的兩面,一面目送,指向他人;一面反觀,指向自己。
了解希臘神話的人一般都知道那喀索斯的倒影。這個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基干情節都是一樣的:那喀索斯是一個高傲、絕美的男子,竟愛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以至不可自拔,最終溺水而死,化為水仙花。水仙花是我的閩南老家漳州市的市花,我自小熟悉,不過還是多年以后讀到那喀索斯的故事才知曉水仙花的自戀氣質的。養育水仙花,確實需要保持水的潔凈,讓它看得清自己的倒影,可以孤芳自賞,否則它肯定抓狂,甚至再死一次。
作為一種宗教隱喻和藝術隱喻,那喀索斯的倒影可能也是人類的心理原型,所以具有強大的時空籠罩能力和文化標記能力,可以給人提供觀察世界、審度人性、理解藝術的背景、方法和路徑。俄裔美國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1940-1996)曾經專門為威尼斯寫過一個小冊子叫《水印》,其中的一些筆法,我很希望能以此命名:倒影寫作。在布羅茨基的筆下,威尼斯的城市之美的倒影中,不時顯現人的虛偽與猥瑣,不管你在哪一條街道上漫步,這街道的名稱都宣告了對你的診斷,不管你疾病的性質。威尼斯如若一面大鏡子,它既是水的城市,也是倒影的城市。這里的教堂、學校、橋、飛過的鳥只,它們都在水中看見了自己,不慌不忙。在這樣的倒影寫作中,布羅茨基樹立了宇宙中這座城市的角色:水相當于是時間,向美獻上了它的影子。
一九四六年生于廣州的香港導演吳宇森曾經說過,他的童年充滿被欺負的恐懼感,每天都會碰到流氓,經常挨別人的打;當然也有美好的記憶,在他小時候的生活中,有兩個他最愛去的地方:電影院和教堂。這些童年經驗,極為生動地作用于吳宇森后來的電影觀念和導演手法,可以說,他的電影,電影中的人物,就是他的童年、他的人生的倒影。
吳宇森的成名作《英雄本色》,開創了香港英雄電影的熱潮,其間多少命運起伏、江湖恩怨、男人道義、俠骨丹心,都回應著吳宇森長存于心的英雄夢;影片中小馬哥那一句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正是他對自己過往的呼告:我發誓再也不會讓別人用槍指著我的頭……他的另一部名作《諜影雙雄》更為有趣,兩個男主角,一個殺手一個警探,一黑一白,亦敵亦友,惺惺相惜,互為那喀索斯式的倒影。這大概也可以稱為倒影寫作。
每個人的成長總是倒映著童年的影子。昨天路過的人,去年落下的花,前世照過的光,都以倒影的形象化作水的波浪學。因此你無法說清楚你是水的第幾個倒影。而當你轉過身去,水中的倒影,也是你的背影。
李永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長,國內教師用書領先品牌大夏書系總策劃人。
林茶居,詩人,學者,教師閱讀推廣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教師月刊》主編。出版詩集、教育隨筆集等專著多部.
專欄>
006 誰是學校決策的主人_吳康寧
008
學校不應像個家_鄭杰
011柿柿如意_ 吳慧琴
014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彼此相愛_ 王榮
封面>
018 張碩果:做織網的夏洛
人物>
044 名家吳子林我相信閱讀的力量
微博董輔礽 / 古斯塔夫勒龐
現場>
073 記事顧文艷專輯
爸爸
爺爺
081論壇幾點建議
有關人教社課標實驗版小語教材_ 鄭文慶
087師道哎呀!(二題)_ 周春梅
095吳非說青春之夢不能過于物質化
097朱永新答讀經與讀詩
話題>
099 語文與文學(五)
語文與文學漫議_李新
閱讀>
103序王木春《先生當年》_傅國涌
108
《李澤厚學術年譜》后記_楊斌
人文>
114詩二首_張天勁
118斷想_聶焱
視窗>
057 校園冬雨涵芬
062讀書會同思游學讀書群_孔令元張曉明
064 家二重唱_周靜亞
066 文本社會科學三人
068 報道大夏書系舉行《教育,整個生命投入的事業》發布會
070大夏大夏書系出版三卷本《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
072 廣告閱讀《教師月刊》,做一個出色的自我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