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是校長職業生涯的zui高階段,教育家辦學是教育發展的時代訴求。成長為教育家,既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又是他們挑戰和歷練自己的良好機遇。本書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如何成長,教育家如何辦學以及教育家辦學需要的支持環境等問題。本書既有對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辦學生涯的剖析,也有對當今知名教育工作者辦學實踐的考察,從中提煉出教育家成長的路徑與規律,教育家辦學的特點與精神。
《走向教育家:校長專業成長的取徑》的讀者對象包括中小學校長、各級教育行政人員以及教育研究工作者。對于中小學校長和教育行政人員而言,既可以從中汲取自身成長所需的養分,亦可收獲教育大家的辦學智慧。本書既考察歷史又觀照現實,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充實了教育人力資源理論。
《走向教育家:校長專業成長的取徑》采取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借鑒歷史,著眼當前,指向未來,考察教育家成長的路徑和規律,探索營造教育家辦學格局所需的機制和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教育家成長與辦學的政策建議。
張曉峰,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校長研修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博士(Ph.D)。香港大學教育領導中心顧問、兼職研究員;教育部國際教育研究基地、上海高校“國際城市教育發展”智庫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領導與管理、教師教育、教育評價。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上海市教育科學、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等課題多項,承擔十余項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在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SSCI)、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SSCI)、《教育發展研究》及《中國教育報》等中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參撰著作10余部。現任學術集刊《教育領導研究》主編。
第一章 教育家辦學的意蘊
一、 緣何要教育家辦學
二、 教育家概念的內涵
(一) 奉獻教育的精神品質
(二) 獨到鮮明的教育思想
(三) 卓有成效的辦學實踐
(四) 廣泛深遠的教育影響
三、 本書的邏輯架構
(一) 本書的邏輯鋪展
(二) 本書的內容架構
第二章 國際視域下的校長職業生涯
一、 校長工作實踐的形態
(一) 校長工作的角色實踐
(二) 校長工作的心理狀態
二、 校長專業成長的特征
(一) 校長專業成長的內容
(二) 校長專業成長的形式
(三) 校長專業成長的模式
三、 校長職業生涯的變遷
(一) 校長的選拔和任職
(二) 初任校長的社會化
(三) 臨退休校長的價值感
第三章 民國時期教育家的成長歷程
一、 喧囂動蕩的歲月
(一) 重大的歷史事件
(二) 鮮明的時代特點
二、 教育家陶行知的成長歷程
(一) 陶行知的受教育經歷
(二) 陶行知的辦學生涯
三、 教育家張伯苓的成長歷程
(一) 張伯苓的受教育經歷
(二) 張伯苓的辦學生涯
四、 教育家廖世承的成長歷程
(一) 廖世承的受教育經歷
(二) 廖世承的辦學生涯
五、 教育家經亨頤的成長歷程
(一) 經亨頤的受教育經歷
(二) 經亨頤的辦學生涯
六、 民國時期教育家的成長特征
(一) 身處寬松的辦學氛圍
(二) 養成高尚的人格品性
(三) 擁有崇高的教育追求
(四) 胸懷全球的開放視野
(五) 深耕廣袤的實踐沃土
(六) 積淀淵博的學識素養
第四章 民國時期教育家的辦學實踐
一、 教育家陶行知的辦學實踐
(一) 踐行生活教育思想,貫通生活與教育
(二) 探索實施小先生制,推行工學團教育
(三) 推進全面發展教育,強調知情意合一
(四) 促進人才幼苗成長,基礎與專業并重
二、 教育家張伯苓的辦學實踐
(一) 堅持學校私立性質,獨立自主辦學
(二) 視德育為萬事之本,重視愛國教育
(三) 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實干人才
(四) 廣攬賢才注重培養,務使人盡其才
(五) 倡民主與科學原則,改進校務管理
三、 教育家廖世承的辦學實踐
(一) 倡導學制改革,力主“三三制”體系
(二) 推進課程改革,提高課程的適應性
(三) 推動教法改革,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四) 倡導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學生體育
(五) 重視教育實驗,推進教育科學發展
(六) 注重師資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四、 教育家經亨頤的辦學實踐
(一) 秉持“純正教育”思想,堅守教育本真
(二) 踐行人格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三) 倡導“動的教育觀”,因應學生特點
(四) 探索教師專任制度,凝聚教師力量
(五) 開創學生自治先河,養成學生自律
五、 民國時期教育家的辦學特點
(一) 堅持自主辦學,守護教育本真
(二) 注重人格引領,延攬各方人才
(三) 因應時代趨勢,培養經世之才
(四) 懷揣本土問題,放眼世界格局
第五章 邁向教育家之路的現狀分析
一、 調查方法
二、 調查結果
(一) 問卷調查結果
(二) 訪談調查結果
三、 教育家內涵的方向引領
(一) 校長對教育家內涵有高度共識
(二) 教育家內涵對校長的指引較弱
四、 教育家成長的路徑迷失
(一) 教育家成長需具備的基礎素質
(二) 教育家成長過程中的路徑迷失
五、 教育家辦學的環境桎梏
(一) 所受束縛過多,辦學自主權欠缺
(二) 環境壓力過大,工作畏首畏尾
(三) 工作待遇過低,可支配時間少
第六章 教育家成長路徑
一、 教育家要做博學者,擁有教育智慧
二、 教育家要做研究者,把握教育規律
三、 教育家要做實踐者,創造卓越成就
四、 教育家要做思想者,生成辦學理念
五、 施予專業性支持,助力教育家成長
第七章 教育家辦學精神
一、 敢于探索,勇于創新
二、 傾情教育,心系家國
三、 追求本真,成就學生
四、 直面困難,銳意進取
五、 敏于洞察,勤于思考
六、 德高品潔,身先士卒
第八章 教育家辦學的支持環境
一、 營造寬松的社會氛圍,解放辦學者手腳
二、 改革評價制度,引領校長圍繞教育本真辦學
三、 給校長松綁賦權,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
(一) 賦權予學校,使學校擁有辦學自主權
(二) 提升學校“用權”意識,有效行使權力
四、 建立現代學校制度,理順政府與學校關系
五、 搭建教育家成長階梯,激勵校長向教育家邁進
(一) 實行校長職級制,搭建校長職業發展階梯
(二) 建立教育家榮譽制度,激勵教育工作者向教育家邁進
代結語: 教育家是養成的,不是速成的
附錄
附錄一: 教育家成長與辦學問卷調查
附錄二: 教育家成長與辦學訪談提綱
后記
查看全部↓
第一章 教育家辦學的意蘊
一、 緣何要教育家辦學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家辦學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步演變成教育發展的時代訴求和教育工作者的成長目標。早在1985年,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就提出: 我們迫切需要成千上萬個“教育家”。1986年,鄧小平明確指出: “我們也希望中國出現一大批三四十歲的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其他各種專家。”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79.1996年,江澤民強調: “高校的黨委書記、校長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社會主義的政治家、教育家。”尤其是自2006年以來,溫家寶先后多次談到教育家辦學的話題,積極倡導教育家辦學,強調“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溫總理曾滿懷深情地說過: “一個好老師,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溫家寶.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N].溫家寶2010年7月13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新華每日電訊,2010-09-01(1).2006年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育家成長叢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由官方組織編寫并以“教育家”命名的大型叢書,收錄的20位當代教育家大都是中小學一線的優秀教師和校長,如丁有寬、于漪、魏書生、李吉林、張思明、任勇、孫雙金、邱學華、龔春燕、錢夢龍、黃愛華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可見,“教育家辦學”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本書旨在考察教育家的成長軌跡與辦學實踐,探索教育家的成長規律與辦學機制。具體包括: 第一,通過對教育家內涵特征的研究,引導我國教育工作者克服辦學中的短視行為,使他們自覺地向教育家靠攏,在整體上提升我國教育工作者的素質與水平。第二,通過對教育家成長軌跡的考察,對影響教育家成長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教育家成長的規律和路徑,以促進廣大教育工作者成長為教育家。第三,通過對教育家辦學實踐的研究,探討教育家辦學的特點以及教育家在辦學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倡導廣大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家的精神和面貌,積極投身教育工作。第四,探討教育家成長與辦學所需的機制與環境條件,認識教育家辦學在當前所遇到的困境和問題,為促進教育家辦學格局的形成掃除不必要的障礙。第五,在明了教育家成長規律與辦學機制的基礎上,為各級政府選拔、激勵與造就優秀教育人才提供政策依據。
教育家成長與辦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今呼喚“教育家辦學”,正是源于教育家的稀缺。如同有評論所指出的: 提出教育家辦學,絕非偶然,因為當前不少學校背離了教育家辦學這個方向,導致經濟思維、市場思維、行政思維乃至于官僚思維、封建式的家長思維侵蝕著教育思想,占領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頭腦,侵害著教育事業的肌體。何勇.教育家辦學的四大“敵人”[N].人民日報,2007-04-26(13).而倡導教育家辦學的核心,就在于讓真正“懂教育”的人來辦教育,遵循教育本身的規律,緊貼教育的本質和本原,有效規避教育的功利化及其他異化現象。培養和造就大批教育家,就在于充分發揮他們在辦學中的核心示范和引領作用,以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之所以聚焦于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正是由于校長對一所學校的發展影響甚大。常言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不僅如此,校長所積累的管理資源和經驗是普通教師所不能擁有的,這些資源和經驗促使校長不斷思考,改善教育實踐;不斷實踐,生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當前,我國缺乏教育理想的“匠人辦學”現象相當普遍,不重視教育規律的“商人辦學”、“官僚辦學”以及“活動家辦學”等外行辦學有相當的市場,許多校長并不具有鮮明的教育思想和富有成效的辦學實踐經驗。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教育家型校長成長的規律和條件,以促進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使他們成為教育思想的創造者和教育實踐的引領者。當前,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渴求,不僅要求“有學上”,更要求“上好學”;此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創新和拔尖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加強教育系統內部的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校長隊伍建設,它是教育內涵發展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可以說,探討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促進教育家辦學格局的形成,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此外,探討教育家型校長的成長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能夠為教育領導研究與教育人力資源理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學術支撐。
當前,教育家辦學有四大主要的“敵人”。
教育家辦學的第一個“敵人”就是“企業家辦學”。教育和經濟,教育家和企業家;一個是社會公益、民生事業,一個逐取利潤;這本不是一個層面的范疇,卻被扭曲在一起。當然,學校的企業家和真正的企業家比,遠不合格。真正的企業家最關心自己的產品質量,而學校的企業家不少都忽視了“產品”質量,只管生產,不問銷路,不問質量。
教育家辦學的第二個“敵人”是“官僚辦學”,這也是最要命的。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最需要的是讓學生的天性自由地成長,創造性地發揮,張揚個性,減少共性。這些恰恰是比較注重等級、秩序的政府所不允許的。政府強調政令暢通,上行下效,這和學校的文化價值正好背道而馳。學校教育一旦“官僚化”,無論對內對外,學校必然成為行政系統的附屬組織,以官為本的觀念占領校園,學術批判、理性精神缺失,行政權力代替學術影響,嚴重影響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
教育家辦學的第三個“敵人”是“家長辦學”。教育的目的是“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辦學手段是“兼容并包”,這必然和“一言堂”、“一支筆”、“家長制”格格不入。教育家要有海納百川之心,可現在,有些辦學者信奉“家長制”,大搞“一言堂”。據報道,校長負責制是時下各級各類中小學普遍實行的教育管理方式,可78.7%的教師卻認為“校長負責制亟待改革”。
教育家辦學的第四個“敵人”是“教書匠辦學”。“教書匠”很辛苦,也很熱愛教育,怎么成了敵人?是的,“教書匠”值得我們尊敬,但離“教育家”卻相去甚遠。有的辦學者毫無生機,缺乏創造力,不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而是一味鉆進應試教育的口袋,對教師用急功近利的升學率、優秀率進行考核,全然不顧學生的道德養成、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只要送出校門,本人本校名利雙收,哪管學生除了書本知識啥也不會?這背離了教育本質,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教育日益功利化。
總之,要真正讓教育家放手去辦學,就要進行各項配套改革,建立好的體制機制。在教育系統,打掉教育家辦學的“敵人”,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鼓勵辦學者敢于打破行政、社會的各種束縛,不唯上,不唯錢,不唯分,按照教育規律去辦學,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質!
(來源: 何勇.教育家辦學的四大“敵人”[N].人民日報,2007-04-26(13).有刪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