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企業及其成長》對創新型企業的內在機理、成長的異質性特征進行了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構建了創新型企業的“發現-創造模型”;提出了創新動力源、信息知識源、職能源三位一體的企業創新源框架;分析了創新源過程管理模型、創新源價值創造的商業模式以及創新模塊整合的途徑。同時,對創新型企業組織柔性化的動因、特征、模式及管理進行了分析,對創新型企業的成長特征、慣例及突破、成長模式、生命周期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創新型企業及其成長》適合從事創新管理和企業管理的研究人員、企業家、咨詢顧問、政府相關管理人員以及對創新管理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風起云涌,世界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政治、軍事形勢變幻莫測,文化問的沖突與交融日漸凸顯,生態、環境危機更加嚴峻,所有這些構成了新世紀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種形勢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隨之超越了地域、時間、領域的局限,國際的、國內的、當前的、未來的、經濟的、科技的、環境的等各類相關因素之間的沖突與吸納、融合與排斥、重疊與擠壓,構成了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軟科學為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良方。 ——徐冠華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風起云涌,世界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政治、軍事形勢變幻莫測,文化間的>中突與交融日漸凸顯,生態、環境危機更加嚴峻,所有這些構成了新世紀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這種形勢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隨之超越了地域、時間、領域的局限,國際的、國內的、當前的、未來的、經濟的、科技的、環境的等各類相關因素之間的沖突與吸納、融合與排斥、重疊與擠壓,構成了一幅錯綜復雜的圖景。軟科學為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良方。
軟科學一詞最早源于英國出版的《科學的科學》一書。日本則是最早使用“軟科學”名稱的國家。盡管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軟科學有著不同的稱謂,但其基本指向都是通過綜合性的知識體系、思維工具和分析方法,研究人類面臨的復雜經濟社會系統,為各種類型及各個層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它注重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等各個社會環節的內在聯系中發現客觀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軟科學研究和決策咨詢。軟科學的廣泛應用,在相當程度上改善和提升了發達國家的戰略決策水平、公共管理水平,促進了其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與挑戰,黨中央大力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積極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1986年,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到會講話,第一次把軟科學研究提到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服務的高度。1988年、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發出“大力發展軟科學”、“加強軟科學研究”的號召。此后,我國軟科學研究工作體系逐步完善,理論和方法不斷創新,軟科學事業有了蓬勃發展。
總序
第一輯序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節 研究思路、邏輯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創新型企業:基本理論問題
第一節 創新與企業環境變化
第二節 創新型企業的內涵
第三節 創新型企業與其他企業范式的辨析
第四節 創新型企業的類型
第三章 創新源管理與創新模塊整合
第一節 企業創新源
第二節 基于創新源的創新模式分析
第三節 企業創新源管理
第四節 企業創新模塊與整合
第四章 柔性化:創新型企業的組織特征
第一節 組織理論
第二節 創新型企業組織柔性化動因及其特征
第三節 創新型企業組織的柔性結構模式
第四節 創新型企業組織的柔性管理
第五章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企業成長理論
第二節 創新型企業成長內涵與特征
第三節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維度
第四節 創新型企業的慣例及突破
第五節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模式
第六節 創新型企業類型與成長模式的匹配
第六章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演化與周期
第一節 演化視角的創新型企業成長
第二節 創新型企業成長的生命周期
第三節 創新模塊在創新型企業生命周期的組合演替?
第四節 生命周期律對創新型企業演化的影響
第五節 創新型組織的周期與演化
第七章 案例研究
第一節 案例1:大連路明科技集團
第二節 案例2:大連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它并不存在于一些設想的藍圖中或是某個主要工程師腦海中,而是存在于管理和協調任務的組織系統和習慣中。協同是保障組織知識流動共享的主要支持條件。
4.不對稱性
產權是保證獲得創新租金的重要條件,創新收益的多少依賴于技術的排他性(通常由客觀或主觀事物內在的專利或版權的可獲得性而定)。創新活動的價值能否實現,能否吸引資本的投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一些有關創新的排他性的制度安排。但在很多法律體系中,創新成果,如技術訣竅的所有權經常是模糊的,收益和付出并不對等。由于新產品和新工藝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程度與知識產權制度有關,如果專利或版權是有效的,則該制度就能較好地發揮作用;反之,其作用就較弱。阿羅把缺乏有效法律保護手段的現象稱為“信息的根本悖論”。為了給買家提供全部的信息,擁有信息的賣家或許不得不把交易的物品揭示明白,但如果他這樣做了,潛在的買家或許通過這些提供的信息就擁有了所想得到的東西,那么該交易的基礎就不再存在,或者說會被侵蝕。所以說,創新的大部分成果在市場上的交易必須在未知的情況下進行,至少也要在信譽建立起來的基礎之上進行,否則交易就會不完全,會對創新主體利益造成損害。創新和排他性是緊密相連的,表現出了企業創新與市場環境的不對稱性。
5.復雜性與多樣性
大量研究表明(Freeman,1987),不同產業部門技術變革的來源和方向存在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創新企業的規模差異。一般化學、運輸車輛、材料處理、飛機和電子產品行業的企業規模比較大,而機械、儀器和軟件行業的企業規模較小。第二,產品類型。一般大批材料和消費產品屬于價格敏感性產品;而處方藥和機械產品為效果敏感性產品。第三,創新目標。處方藥和機械領域一般進行產品創新;鋼鐵領域主要進行工藝創新;汽車行業兩種創新都經常發生。第四,創新來源。農業和傳統制造業如紡織工業,創新來源于設備供應商和其他生產要素供應商;機械、設備和軟件領域,消費者是主要的創新來源;化學、電子、運輸、機械、儀器和軟件行業的主要創新來源是企業內部的技術活動;基礎研究是醫藥產業的創新來源;第五,內部創新部門。化學和電子產業的創新部門是研發實驗室,汽車和成批材料的創新部門是工程部門,機械制造行業的創新部門是設計部,服務產業的創新部門是軟件系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