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前言
本書是在21世紀初面世的,在已經過去的十年中,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科技)發展之快、經濟形勢變化之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對于因科技、經濟變化而引起生產與運作管理的新進展必須及時地反映在我們的書中,以感謝廣大讀者對我們的厚愛。目前中國企業的生產與運作管理中的傳統的內容和新興的內容正處在新舊交替中,我們的這次修改也針對這種現狀。
本次修改沒有對全書的體系做大的調整,但在教材的理念、內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動,使本書更能突出內容的新穎性和實用性,結構的系統性和合理性。另外,為了更好地適應高職高專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書增加了實踐與訓練的內容,在每章最后添加了“案例分析”部分。本書的案例都是作者幾十年工作的經驗總結,內容簡單實用,緊密圍繞教材的內容展開,并配有分析參考,供教師備課參考之用。這次修改除了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外,每章都有變動,其中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二章變動較大,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1.第一章:壓縮第二節一到四內容,改寫五的內容;新增第三節21世紀生產與運作管理;刪除原第三節。
2.第三章:以成功企業加西貝拉公司實況貫串全章,并增加該公司流水線案例,進行詳細討論。
3.第四章:第一節增加“三、企業應適應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常態”;第二節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第三節原第一點內容刪除,增加“四、計算機輔助設計”。
4.第五章:原第一節工業工程刪除,在原第二節工作研究中補充一些工業工程內容。
5.第六章:第一節 二、改為生產能力及生產能力計劃(把第三節中的生產能力計劃提前)。
6.第七章:第三節ERP重寫;增加第四節 大數據。
7.第八章:新增第四節項目網絡計劃的調整與優化。
8.第九章:在第一節、第二節中補充了一些新觀點。
9.第十章:第一節物流管理(四)增加“3.倉儲管理”(取消原第三節倉庫管理,把其內容移前并精簡);新第三節供應鏈管理增加互聯網時代的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10.第十一章第一節稍作修改;第三節改為設備的使用及維修,增加設備維修業務外包內容;增加案例分析題11.第十二章:第三節改為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和智能制造(增加智能制造內容);新增加“第五節 3D打印”。
本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十二章由許兆祥編寫修改,第七章由蔣定福編寫修改,第八章由汪政編寫修改,第十章由王衛彬編寫修改。全書由許兆祥統稿。本書能取得一些成績,還得益于第二主編汪政老師,對第2版的框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這次第3版修訂,他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意見。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感悟很深,對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多次提出修改意見,使本書越來越成熟。這里還要感謝原主要編寫作者光昕、石晶山、李沁等老師,繼續對本書的關心和支持。
為方便教學,本書配備電子課件等教學資源。凡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均可索取,請發送郵件至cmpgaozhi@sina.com,咨詢電話:010-88379375,QQ:945379158。
本次第3版能較快地完成,繼續得益于機械工業出版社高職教育分社編輯孔文梅女士的幫助和指導,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斧正。
感謝各位老師使用本書,在使用本書時有何意見或建議,均可與許兆祥老師聯系,Email:xzhx45@qq.com。
編 者第2版前言本書第1版自2006年2月問世以來,承蒙各兄弟院校同行與廣大讀者的厚愛,紛紛采用本書作為教學用書,使本書連續印刷9次。
面對如此眾多的讀者,我們深感自己的社會責任重大。盡管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已多次使用本書,雖然比較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編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了教材中的一些不足,為了滿足廣大熱心同行和讀者的需要,編者決定在對原書不足之處進行修正的基礎之上出版第2版。
這次沒有對全書的體系做大的調整,但在教材的結構、理念、內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動,使本書能在內容的新穎性、實用性,結構的系統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更上一層樓。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1)為了突出教材“少而精”的特點,本書刪去了一些難度偏大和不必要的內容,增加了一些作者近來通過研究和實踐總結的新內容。
(2)為了更好地適應高職高專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書增加了實踐與訓練的內容,在大多數章最后添加了“案例分析”部分。本書的案例都是作者幾十年工作的經驗總結,內容簡單實用,緊密圍繞教材的內容展開,并配有分析參考,供教師備課參考之用。
(3)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第一章增加了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的內容。
(4)第1版第二章內容偏多,本書刪除了一部分,并把第五節和第六節獨立出來,成為第三章,全書共分13章,各章的內容得到了平衡。本書還對原來的“流水線的組織設計”進行了精簡和修改,增加了“自動線組織”的內容。
(5)第四章“研究、發展與企業新產品”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調整,內容更合理,更易理解。此外還增加了“核心競爭力”“流程性材料的開發及程序”等新內容,后者是作者的一種創新。
(6)第六章“生產計劃管理”,將第1版相應正文中的案例獨立出來,成為“案例分析”部分。該案例的內容實際上是作者20世紀90年代初,在某鄉鎮企業開展“企業管理咨詢”時的成果,當時為廠里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工作研究的問題,二是生產計劃的問題。現把咨詢的成果分成兩個案例,分別放在兩章里。這樣處理,可以使得案例內容更完善、更易理解。
(7)第九章“質量管理”做了根本性的修改和調整,為使本書更具實用性,增加了“質量成本”和“質量檢驗”的內容;對于“第二節ISO 9000族標準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內容進行了精簡;運用數理統計知識較多的直方圖、控制圖等內容,是作者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但考慮到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數學基礎,最后決定將其刪除。
(8)第1版十一章第四節“最優生產技術(OPT)”內容難度較大,而且較短的篇幅又很難講清楚,本書將其刪除。本書還重寫了第一節的內容,并對日本豐田公司的“召回門”事件進行了討論。
本書對于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的內容也做了調整和修改。
本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一、十三章由許兆祥編寫修改,第八、十二章由汪政編寫修改,第十章由王衛彬編寫修改。光昕、石晶山、李沁審閱了全稿。毛小萌提供了部分案例資料。全書由許兆祥統稿。
為方便教學,本書配備電子課件等教學資源。凡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均可索取,請發送郵件至cmpgaozhi@sina.com,咨詢電話:010-88379375。
本書能較快地出版,得益于機械工業出版社高職教育分社編輯孔文梅女士的幫助和指導,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斧正。
感謝各位老師使用本書,在使用本書時有何意見或建議,均可與許兆祥老師聯系,Email:xzhx45@qq.com。
編 者第1版前言生產是人類的最基本活動之一,人類對生產活動的管理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生產管理只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生產管理這門學科也有了巨大的發展。首先,它包含的范圍有了較大的擴展,從制造業延伸至服務業,其名稱也由“生產管理”,發展為“生產與運作管理”;其次是其設備和手段也有了飛速進步,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發展速度驚人。比如,現在美國沃爾瑪總公司總裁坐在辦公室里,就能知道世界各地沃爾瑪超市中的庫存情況。這在幾十年前,是科幻小說中都很難出現的故事,現在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實現了。作為高職高專學校的教材,必須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并要處于領先狀態。
本書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1.內容新穎 現代生產管理技術飛速發展,而作為教材必須領先于實踐。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用于生產管理方面,本教材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如ERP),而對于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先進生產技術和熱點技術,如準時化生產系統(JIT)、大規模定制生產、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最優生產技術(OPT)、敏捷制造、清潔生產等,也做了一定的介紹。
2.實用性強,適用面廣 作為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訓教材,本書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努力滿足崗位實際需要,針對以往教材的不足做了有效的改進,對打破傳統的按學科進行教材編寫的模式,進行了有力的嘗試;本教材根據企業的各級生產主管、物流主管、車間主任及有關管理崗位的要求組織內容,由于大部分企業人員是對已有的生產系統進行管理,故本書內容主要針對于此,而對新的生產系統的設計只是提及;生產計劃對于生產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本書用三章的篇幅來闡述,同時在內容上也有所創新,如對沿海地區大量的出口產品加工企業,嚴格按訂單組織生產,提出了“單批為單件生產類型”的觀點,對企業減少產品庫存積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書提倡用簡單方法去解決復雜問題,不使用復雜方法去解決簡單問題,根據編者多年的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計劃方式,使學生既便于現在學習,又便于將來使用;對于基層生產管理人員,生產現場管理是每天要碰到的事情,本書專門用一章的篇幅進行闡述,以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生產與運作管理是工商管理專業和物流管理專業的共同專業課,考慮到前者可能還有“質量管理”的專業課,后者還有物流類的專業課,這兩個不同專業使用本書時可以有所刪減。如前者不用第八章,后者可不用第九章。近來,有許多工科類專業也開設了這門課程,本教材同樣適用于這些專業。
3.結構合理 本書的內容涉及企業生產運作的方方面面,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很強,結構合理。本書的主編是具有二十多年企業工作經驗、十多年高校教學經歷的老教師,編者團隊是由教學和實踐經驗十分豐富的資深教師組成,教材的主要內容經過了多次教學實踐,故教材的內容是成熟和合理的。
本書由許兆祥編寫大綱和第一、二、五、六、十章,第四、八、十二章由光昕編寫,第三、九、十一章由石晶山編寫,第七章由汪政編寫,李沁為第八章的編寫做了許多工作。全書最后由許兆祥統稿。本書初稿由亓名杰教授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