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以京東文人集團為研究對象,采用群體研究的中觀視角,在充分梳理學術史和調查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京東文人集團自覺結盟的思想特征與活動方式;考索“東州逸黨”命名的深層原因,揭示京東文人集團內部結構的復雜性與思想分歧,全面呈現文人集團的面貌;在儒學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探討孫復、石介等京東士人“破立結合”的思想與策略。
一個多世紀來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變了中國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觀,為中古史的新視角和新敘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個體生命史的書寫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本書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類型的石刻史料和傳統文獻史料,盡力描摹北朝女性的個體生命史,講述一個個具體的女性故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人生際遇的女性故事,合起來,力圖展現一個不同以往的北朝歷史畫卷。
本書以國際關系學相關概念為理論框架,結合中國儒家思想和春秋歷史的獨特因素,對華夏諸侯國合作規范退化、安全共同體瓦解等問題進行新的分析和闡釋。內容包括:梳理和分析國內外學者關于諸侯國合作規范退化、體系演變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春秋國際體系中存在的主要規范,確定其內涵、作用和影響力;闡述春秋國際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創建原則、各國權力和責任劃分、運行方式等內容;在無序競爭邏輯的基礎上,結合古典話語考察禮崩樂壞等經典命題,重點考察諸侯大國對禮樂儀式的錯誤闡釋和實踐是如何對合作規范產生負面影響的。其研
本書在傳統文化的指導下,論述了中國古代政府展現出不俗的公關能力,在處理君民關系、民族關系、外交關系、組織與民眾關系、人與自然關系都有獨到之處;以 “以民為本”、“仁政”思想去調和君民對立;以“大一統”、“華夷一體”思想調和民族對抗;以“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思想和諧人與自然關系;以“仁義”和“自治”思想處理組織與民眾關系;以“合縱連橫”、“和親”策略平衡外交關系的內容。同時本書也研究了中國古代政府在信息管理、政府形象管理和危機公關等方面也有出色的公關技巧。最后本書提出由于時代變遷的緣
本書對十六國時代部分政權和北魏王朝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特征及動向進行了極為全面和有創見的考察,對于史料的解讀和運用亦顯示出了相當的功力。除了文獻資料以外,作者還將自己實地考察的經驗運用到論述之中,在少數民族逐漸定居化的過程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地區之間交通路線等問題上提出了一些比較有說服力的見解。本書內容除了政治、軍事外,還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經濟方面,對于十六國、北魏時期諸如均田制的淵源等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探討。
本書全面闡釋了北宋士大夫堅守儒家核心價值觀念回應佛教的挑戰,從身心修養、哲學思辨、個體安頓三個層面展現了其文化自信的狀貌和內在邏輯。北宋士大夫重新高舉儒家內圣外王、憂樂圓融的道德價值圭皋、開啟了修儒家之本、以儒釋佛的文化自覺,彰顯了北宋士大夫傳承儒家精神傳統的文化擔當。本書還探討了范仲淹、周敦頤、二程、蘇軾等北宋士大夫代表的圓融精神、超越境界的人格表現,闡釋了理學發生階段士風的轉變與思想學術轉型之關聯。唐宋之際,中國文化思潮的演進過程,既全面展現了儒家士大夫吸納佛家思想充實儒學,回擊佛
本書立足于人口老齡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雙重背景,從探討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完善的宏觀背景及條件入手,梳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與人口老齡化協調發展的演進邏輯。在該邏輯下提出社會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框架與體制機制,探討不同人口老齡化發展階段養老服務供給的目標、內容及動力,并設計了養老服務供給社會化體制和運行機制。考慮到老齡化進程發展和政府財政能力不足的沖突,測算了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水平適度區間,并構建供給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分析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影響因素,總結出多重約束條件。上述約束條件的突破需要政府責任的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在長壽、少子和人口遷移等多因素推動下,人口老齡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成為當前與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如何有效加以應對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課題。 本書應時而作,告訴我們應如何構建多元包容、全民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從基礎設施、人力資源、財務保障、生育政策、技術鴻溝、生命關懷、老齡產業等各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闡述,并與數字化、智能化結合,探索中國老齡社
四十多年來,政務熱線經過起步探索、規范化建設、標準化建設三個階段逐步建設成為一個運行有序、持續創新的政務服務平臺,并在新時代加快向4.0階段——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著力打造成為便捷、高效、規范、智慧的政務服務“總客服”。在政務熱線提質增效的要求和有限資源能力和技術應用間的張力背景下,政務熱線發展面臨數據治理與協同治理探索等新的發展動向,進一步回應中微觀層面治理對政務熱線建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構建韌性熱線與推動熱線數據治理建設成為熱線發展進一步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基于此,本書圍繞我
研究中國共產黨政治話語,就是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實踐的思想觀念的歷史演進、主要范疇、主要關系等內容。通過研究政治話語,可以透視中國共產黨具體執政思想的轉變,并且發現這種思想轉變如何影響中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走向乃至世界的整體格局。國際事務的交流,更多地反映在話語的交流上。要使世界了解中國,關鍵問題在于中國如何能夠準確、完整地闡述和表達中國特色的道路、制度和理論,以更好地向世界呈現中國的社會現狀、價值理念和文化自信。政治話語研究,既是幫助中國民眾自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實踐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