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革命重塑了生產、消費和分配方式,它為經濟社會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引發了巨大擔憂。數字市場中的法律問題是全球性現象,但不同國家的應對策略不盡相同。本書概述了歐盟的數字市場規制模式,主要闡述數字革命給歐盟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帶來的挑戰,以及面對此種挑戰,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應當提出何種有效、公平的規則。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闡述數字市場和數字權利的演變。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逐步塑造了數字市場,數字市場需要多樣化的數字公共政策,因此,歐盟創建數字單一市場,推出諸如《地理封鎖條例》《內容可攜
《中國不動產法研究》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主要針對不動產法律理論和實務等所涉各項領域進行專題研究,每輯設有主題聚焦、理論前沿、學術爭鳴、不動產實務等欄目。本書為2023年第1輯,以“不動產執行法律問題”為專題,設有“主題聚焦:不動產執行法律問題”“理論前沿”“不動產實務”“編者手記”四個欄目,收錄16篇論文。
本書選取民事法領域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議題, 即債法領域的破產債務清償責任和失火民事賠償責任、物權法領域的墳產習慣權利和水相鄰關系、親屬法領域的家長權/親權和收養制度、繼承法領域的已嫁女財產繼承權和遺囑處分財產限制等展開研究。研究表明: 隨著外來民法規范在中國作用空間的拓展, 本土固有民事法呈出以下多元衍化路徑: 其一, 部分固有民事法的規范要素被新的法律文本所涵納; 其二, 部分固有民事法通過司法機關之斡旋, 成為民事糾紛解決的重要準據; 其三, 相當部分固有民事法在形式上被旁置后,
本書將商標法理論和實踐問題緊密結合,既有對商標法律制度的解讀和分析及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議,也包涵對現實中出現的新的商標問題如何適用法律提出建議。主要內容包括商標法的基本理論、商標確權和授權、商標權的撤銷和無效、商標侵權認定及其保護、網絡環境下商標侵權認定及保護、商標侵權抗辯、馳名的商標認定和保護、涉外定牌加工商標糾紛及法律適用、商標法結構及其體系完善等。本書特色在于采用專題研究形式,對現實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商標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系統的分析和研究,不僅有助于商標理論的豐富,也有利于讀者系統了解和閱讀
《應用商法案例教程》依托貴州商學院省級金課《應用商法》課程建設組織編寫。全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近期新、現行有效法律規范為法律依據,案例來源主要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精心選取了具有典型代表的商法基本原理、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商事合同法律規范、商業標識及權利保護、商事糾紛解決等七個板塊內容作為教材主要組成,每個版塊均采用案例式體系編寫,包括案例介紹、爭議問題、理論知識、關聯法條、案例評析等五個部分,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一本適合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
人臉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社會化應用場景最多、使用頻率最廣的產品之- ,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 -方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人們面臨技術侵權的風險。本書主要研究在全球科技競爭加速和創新科技立法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我國應如何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侵權致因和危害,回應社會需求,探索構建有效的立法治理方案,提高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全球人臉識別侵權治理貢獻立法智慧和制度借鑒。同時,本書從技術本身的邏輯出發,從技術角度進行侵權防范研
本書由山東大學法學院組織的“刑事合規名家論壇”的九期講座實錄構成,其中包括九位國內著名學者關于刑事合規問題的講座報告,以及若干杰出青年學者的與談實錄。 刑事合規正成為我們國家刑法理論界的一個熱點議題,其肇始于刑法學界并逐步擴展到刑事訴法學界以及公司法學界。理論研究的深入還進一步影響到了實務界,刑事合規正成為刑事辯護律師的一個新的業務領域,各級檢察機關也出臺了刑事合規應用的規定以應對企業犯罪的處理。與此同時,實務中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亟待理論界予以回應。 為了更好地解答實踐中有關刑事合規應用的疑難,
本書以如何有效保護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的權利為著眼點,以實現社會資源公平配置、協調各方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為主旨,從法學視角出發,聚焦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的認定、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權利范疇的界定、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權利保護所遵循的原則、城市規劃公眾參與機制及權利救濟機制的建立健全等關鍵問題,深入探討怎樣在具體法律制度安排中體現各方主體權利義務的平衡,以期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或彌補因城市規劃制定、實施和變更而給城市規劃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
本書對我國涉外公法、涉外民商事法律、國際爭端解決、全球公域等前沿和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借鑒國外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從不同視角對國際法前沿問題進行解讀、闡釋、探究和剖析,就各類解決措施,結合國際法原理、規則和我國實情,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以對我國涉外法治的研究和司法實務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本書對涉外法治課程群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教學的疑難環節,結合涉外法治課程的性質融入不同的教學方式,關切文科代的涉外法治人的培育,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提出了獨到
本書主張采用區分適用邏輯,根據不同設施的特征和適用場景建構不同的認定標準。本書通過必需物理設施、必需知識設施和必需數字設施的三分,建構具有整體融貫性的分析框架,以期讓必需設施理論在數字時代煥發理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