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厘清了國際安全秩序的概念、構成要素、定義及內涵,闡述了其評判方法、標準及框架;追蹤和總結了國際安全秩序演變的歷史和規律;提出了國際安全秩序體系建構方法并據此給出了現有國際安全秩序的框架、組成和內容,梳理出國際安全秩序的整個規范體系,在此基礎上對主權與領土安全、國際公域、和平解決爭端、武裝沖突與戰爭、裁軍和反恐六大安全領域的154個國際安全規則進行了梳理;提出未來國際安全秩序的發展目標、方向和行動、措施。
《數字時代的安全競爭與國際秩序》主要分析了進入數字時代過程中大國戰略競爭和國際/地區秩序的變化和延續及其影響機制,結合國際關系現實揭示了數字技術對國家軍事能力、國際安全競爭以及國際安全規范變遷的塑造和影響;在此基礎上,描述和分析了數字技術競爭過程中國家的戰略選擇及其影響因素。《數字時代的安全競爭與國際秩序》提出了不少具有理論洞見和現實意義的研究發現,主要包括:進入數字時代的過程中大國對外戰略關注的核心仍是物理空間的戰略威脅,不過其決策過程開始受到數字思維和地緣政治思維的雙重影響,這使得當前的中美
本書主要圍繞地區一體化和“一帶一路”倡議展開論述。中國與地區一體化組織的關系是“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各地區的重要承接帶和窗口,是中國推進多邊主義外交的關鍵抓手。深化與地區一體化組織的關系還有助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建設,促進和完善新型大國關系、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設計。書稿中詳細論述了,隨著地區一體化組織的治理能力受到內部權力結構和域外大國影響的程度越高,中國與一體化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障礙越多。當地區一體化組織的治理能力較高,中國與該一體化組織更有利于共建“一帶一路”倡
本教材將致力于回應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和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較為系統地搜集海外知名高校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方面的相關數據,分析海外各國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面的基本情況,對比我國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狀況,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教材出版價值如下: 其一,從實踐上來看,本教材能夠為我國建立具有特色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體系提供經驗借鑒,也為南京大學建立更具競爭力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實踐助益,從而最終為我國全球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動力。 其二,從理論上來看,本教材有助于歸納總結美西
本書結合考古出土動物、植物和其他相關遺存,運用骨骼碳、氮、硫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對拓跋鮮卑—北魏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生計方式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對其生計方式的變遷軌跡及其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此外,通過對比北方地區諸如漢民族、匈奴、慕容/扶余、大月氏等人群的穩定同位素數據,對漢至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先民的生計方式進行了梳理。本書基于生計方式研究,揭示了古代北方人群的互動與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穩定同位素分析視角。
隋唐制度史經典力作 講透隋唐最高權力組織體制及運作機制 突破“三省制”傳統認知,提出“新三頭”體制新說 史學大家唐長孺、何茲全、田余慶等悉心指導 從頂層設計讀懂唐朝由治到亂的歷史邏輯
《美國研究報告(2022)》 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拜登政府的內外政策及其對美國內政外交、中美關系和世界格局的影響。在國內層面,美國面臨持續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經濟衰退、罕見的供應鏈危機、深層的社會危機;在國際層面,美國面臨中國的快速發展、復雜的國際局勢、全球氣候變化等挑戰。拜登政府以對華戰略競爭為抓手,對內踐行“拜登經濟學”,對外回歸地緣經濟戰略,以求系統性地解決危機。 2021年的美國內政外交呈現以下特點:在政治領域,兩黨的政策立場和意識形態繼續向兩極移動,圍繞拜登執政、選舉規則、選區重劃、
德國藍皮書由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組織編寫,逐年對德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形勢進行跟蹤介紹與分析,為了解和研究德國提供最新的信息、動態、發展趨勢及相關學者的觀點。本年度的主題是“‘時代轉折’下的德國”。2022年是朔爾茨政府執政的第一年,由于受俄烏沖突和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影響,德國經濟面臨嚴重的不確定性,正在經歷一場“時代轉折”,本書分析在此局面之下朔爾茨政府所采取的內政與外交舉措以及俄烏沖突給其帶來的各方面挑戰。“總報告”從總體上分析了2022~2023年德國內政外交的
本書采用文獻計量學、情報學等研究方法,統計、分析、展示了近十年來《法學研究》論文選題、作者概況、被引情況等宏觀脈絡與核心指標,為法學理論愛好者、研究者提供與展現較為全面的法學研究知識背景與法學研究發展趨勢。
本書聚焦于默克爾時代德國對外關系的變遷,也充分關照了德國的歷史與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講述了德國對外關系的方方面面。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著力于理論與歷史,涉及德國對外關系的理論解讀、德國對外關系的歷史回溯,以及德國對外關系的布局設計;下篇著眼于實踐與現實,包括周邊層面的德國對歐洲一體化的作用,大國層面的德國對美、對俄與對華關系,以及全球層面的德國當代對外戰略。本書在促進國內對德國對外關系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同時,也將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對德相關政策提供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