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卷摘錄了《天義》《東方雜志》兩份刊物文章共38篇。《天義》為早期婦女刊物之一。創刊于1907年5月,半月刊,停刊于1908年1月。該刊以破壞固有之社會,實行人類之平等為宗旨,內容以提倡女界革命、爭取婦女權利為主,同時宣傳民主政治、經濟發展等方面。該刊所刊發的《人類均力說》《無政府主義之平等觀》《西漢社會主義學發達考》《歐洲無政府黨宗旨匯錄》《論俄國革命與虛無主義之區別》《未來社會生產之方法及手段》《社會主義史大綱》等文章,介紹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當時的一些社會先進思想;19
書稿主要整理匯編了19121914年間,在中國介紹、翻譯、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期刊雜志等文獻,包括:翻譯著作《泰西民法志》(1912)、期刊《社會世界》(1912)、期刊《新世界》(1912)、期刊《社會》(1912)、著作《師復文存》(1914)中的多篇文章。全書通過對珍貴文獻資料的整理,并由作者標點、斷句,還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過程中的討論、譯介、闡釋和普及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譯介的歷史和經過。
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體研究“重材料堆積,輕理論分析”“對理論的熱點問題關注較多,而對基礎理論研究關注較少”,這些不足導致了涉及學科發展的內涵等問題很少有人關注,不利于學科的長久發展。本書秉承的“元理論方法視域下”旨在研究方法層面實現創新和突破,增強元理論研究的方法自覺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研究的根本出路。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元理論方法視域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問題。元理論研究以現有研究為基礎,反思理論的基本前提、構成要素和論證結構,本書緊扣元理論研究的邏輯形式,本本書研究緊緊圍繞“
《北京國際形象與對外文化傳播》以短視頻傳播、冬奧會和北京城市形象為切入點,展開案例研究。主要圍繞連續三屆的“愛上北京的100個理由”,從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等視角,闡述北京在國際形象塑造、對外傳播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書中既有在華外國友人的他者之見,又有國內學者的反思和比較,對提升北京乃至我國國際形象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既可為北京城市形象傳播、國際傳播、對外文化傳播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參考,也適合政府、企事業單位從事國際傳播、對外文化傳播工作的從業者借鑒學習,同時,對于聚焦北京國際形象與對外文
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政治認同為理論分析視角,使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認同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經驗,為從政治認同維度實現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建議。
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和應對氣候、疾病、貿易、發展、恐怖主義等眾多全球性議題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隨著其重要性的抬升,國際組織也成為學界和政策界關心和關注的熱點。關于國際組織的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但從青年學子的視角去親身觀察、體驗和思考國際組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可謂鳳毛麟角。《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思考》的主旨即在于探討不同的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所發揮的角色及其所面臨的形形色色的挑戰。《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北京大學青年學子的思考》第一部分是對國際組織理論的思考,分別從官僚領導的
在我國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壓倒性勝利之際,作為治本之策的預防腐敗體制機制建設也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在大力推進中。為此,本書根據國外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國際上公認的四種預防腐敗利器,即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政府公開透明制度、官員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和吹哨人保護制度進行系統梳理和介紹,并與我國相關制度框架和運行進行細致比較,在文明互鑒的大視域下考察分析各自的優缺點,最后提出可行的完善我國相應制度的對策建議。
本書主要介紹了國外學者對西方民主理論和實踐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西方民主的反思。本書首先從價值、政體形式和治理方式三個層次討論了民主的概念和內涵;隨后,分析了民主概念的嬗變,民主在西方國家如何從“人民的統治”轉變為“人民選舉自己的統治者”,以及國外學者對民主意義異化的批評;論述了國外學者從制度弊端、社會惡果和治理失效三個角度對西式民主展開的反思;分析了部分西方國家壟斷“民主”解釋權、向世界強行輸出西方民主模式的惡果。本書作者認為,民主并非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靈藥,西式民主既存在諸多缺陷,更不
《門閥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與制度》為著名歷史學家祝總斌教授的學術論文集,收錄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論著十余篇,論題集中于門閥政治的緣起、發展、特征以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獨特現象。書中對東晉后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的分析,對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的考辨,對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晉律之特點的闡發,對晉律儒家化傾向的論述等,既有宏觀上的分析,又有微觀上的考證,篇篇都包含著獨到見解。外編所附《我與中國古代史》,講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對青年學子有重要的啟發
本書通過考察20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創造觀念的興起與發展,分析人性闡釋與社會結構變動之間的關聯,增進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特點的理解。本書發現, 這一時期創造性的人著重主張非競爭性的進取性人格,是在傳統社會階層結構變動的背景下,文化精英力圖建立新的團體整合與階層聯結的一項依據。它旨在通過個體的變革形成新型關系紐帶,推動中國社會從穩定性秩序轉向進步性秩序,是追求現代性同時反思西方現代性的文明探索在人性構想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