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法制指數研究中心、法學研究所法治指數創新工程項目組對各級政府政務公開情況進行調研和評估,并根據民主科學決策、管理服務公開等九個不同指標,對調研情況做了總結分析形成了本書的總報告部分。此外,本書還呈現了四川、山東、安徽等地基層政務公開的典型案例,以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政務公開實踐提供樣本參考。最后,項目團隊還針對自由貿易試驗區政務透明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社會評議狀況、2022年度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情況、政務公開視野下的就業服務水平以及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集中公開平臺建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君主仍然享受著最后的繁榮,雖然“君權神授”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憲政似乎還沒有真正威脅到君主的權威,他們仍然是各自國家生活中閃閃發光的核心。歐洲依靠王室聯姻保持著脆弱的和平,一切似乎都將持續下去。但當薩拉熱窩的槍聲響起,美夢破滅,德皇、沙皇、英王……12位君主都被命運裹挾,帶著自己的國家投入絕望的戰爭之中,親屬反目、兄弟鬩墻,當硝煙散去,王冠墜落、王朝落幕,歐洲的面貌早已不同。 本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寫起,選取彼時仍為歐陸主流的君主制度為切入點,一
本書匯集了“亞洲工業化時代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課題組成員十余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該項目自2008年啟動,主要是在對象國家和地區開展較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以現場觀察、訪談為主要手段開展專門化、系統化的比較研究。由十余位國別區域研究和比較政治研究領域的中青年學術精英組成的調研團隊,足跡遍及亞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對重點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多次專題調研,考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狀況,剖析多國工業化時代政治進程的演進機制。這一研究項目開啟了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的新范式
鄭州大學主辦的學術輯刊?锉小皻v史與現實結合,基礎與應用并重”的辦刊主旨,以文章學術品質與創新作為選稿的第一原則,著力打破國別區域研究的學科界限,主要刊發有關亞洲史和亞洲問題研究的學術論文,重點關注亞洲研究的重大歷史與現實問題、亞洲研究的新領域和新問題,具體欄目設置包括:區域國別學研究、亞洲文明史、亞洲文明對話、當代亞洲熱點問題、理論探討與亞洲學術史等。作者主要是高校與科研機構從事國別區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及碩博研究生。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是國家掌握人口、征調賦役、管控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以唐代兩稅法承認客籍為標志,中國古代戶籍的著錄對象、編制原則乃至管理系統都發生了劃階段的重大變化。本書綜合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融通簡牘學與敦煌吐魯番學的研究,在全面系統整理戰國至唐代中期戶籍文書的基礎上,以專題形式對這一時期戶籍制度的發展演化及其相應的社會結構變化進行實證考察和理論分析,并從簡紙更替這一全新視角揭示中古時期伴隨著書寫材料的改變,國家行政制度和社會控制方式相應發生的重大變化。
1885年至1924年間中國經歷了劇烈的政治與文化變革,這場變革根本上是由人們思想上的轉變引起的。本書追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探討經歷過兩千多年君主統治的中國人,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觀念上建設新的國家。作者嫻熟運用各類史料,不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變,分析大眾政治文化中反映出來的觀念,還重點闡釋“公民”“主權”等概念在中國被吸收與改進的過程,為中國從舊式王朝向現代國家的關鍵轉型提供了新的解釋,對有關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經典話題亦能有所啟發。 方法論上,本
橋川時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漢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聽生,認識了蔡元培、陳獨秀、章太炎等中國學者,聽過李大釗、胡適、黃節、魯迅等教授的課程。橋川生前重要的事跡是主持編纂目錄學著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書收錄的各篇,來自一個日本人眼中民國學術界的方方面面。亦舊亦新的時代,思潮、主義、學派,各擅勝場,這些觸動作者心緒的率直寫照,既來自發生現場的觀察,也包含作者個人的學術趣味與志向,不失為研究民國時期學術史的一批珍貴資料。
本書考察了美國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狀況。通過3000余份在線問卷、上百次訪談,用年輕人的訪談原聲以及作者的個人經驗,真實記錄了美國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壓,包括一路為了升入大學做準備的成長經歷、將好工作等同于過度工作的病態職場文化、被工作不斷擠壓侵占的休閑時間,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兒競爭等等。作者還探討了技術和社交媒體是如何通過創造持續的在線要求和“時刻待命”的壓力,讓美國千禧一代打工人進一步深陷倦怠境地。
《武漢地方法治發展史(民國卷)》以時間為序,系統描述了民國三十余年武漢城市法治的基本進程、周期特點及重要案件。研究和揭示法治與城市發展進程,與城市現代化進程之間的互動關系;豐富學術研究成果,填補前期研究的不足;探究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本土經驗和資源。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系統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突出展示法治發展史研究的地方特色,歸納城市管理與法治發展歷史的客觀規律性,體現研究視域的多維度。
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法律問題。目前,各國都在加快推進互聯網法治建設,本書堪稱“及時雨”,是對互聯網相關法律現狀以及課題進行全面概括的教科書級著作。本書結合大量實際案例,對伴隨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而出現的新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它讓我們意識到由互聯網引發的法律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之困難的同時,也讓我們對互聯網的光與影、涉及互聯網的憲法﹒刑法﹒民法問題、互聯網對法律制度以及人類未來社會的影響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