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雙一流建設”系列成果之一,對新時代中國社會建設進行研究,旨在揭示中國社會建設偉大成就和社會治理有益經驗的必然性、時代性。本書著重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就業是民生之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社會結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闡釋新時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現實性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
本書在對社會保障國際沖突進行理論解析的基礎上,總結國際協調與合作的基本路徑和方式;借鑒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的立法范例和法律實踐,概括提煉出以立法和締約方式解決國際沖突時應當堅守的價值理念、基本原則及十余項普遍性制度,以資立法或締約時選擇運用。
本書為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主辦的行政法學專業出版物, 當前為第29卷, 設“代卷首語”“行政程序法”“發展法學”“專論”四個欄目, 所收錄的文章學術質量較高, 專業性強, 為中青年行政法學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對行政法學研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有益探索, 有較好的學術參考價值。
本書受啟發并鏡鑒于循證科學與傳統醫學的成功結盟范例,以及循證方法在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的開疆拓土經驗,通過法循證學理論和實踐上下兩編,全面系統地提出并論證了循證方法在法學中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循證學在法學實踐中的應用。本書意在為培養符合卓越法律人才2.0版人才內涵和實踐技能的“新法科”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學素材;同時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法治決策,提供智慧決策與循證決策的新思路。
本書主要采用基礎理論構建研究方法和比較的研究方法,不僅對不同國家的具體保障性住房法律進行比較,而且對他們的制度演進和法理理論進行了比較,創建了保障性住房的法理理論。這為該項研究在方法創新和內容上的獨特性提供了保障。研究對完善我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包含兩大部分內容,第一是在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理理論構建方面;第二是在具體的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比較方面,完整地比較其中的各項子制度,涉及制度史、規劃制度、融資制度、分配執行制度、監督制度等。
外國環境法是我國環境法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外國環境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外國環境法制的發展演變過程,弄清外國環境立法的目的、基本法律制度安排及各自的特點,知曉他國環境法治建設的歷程及其經驗教訓,以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為完善我國的環境法律制度、加強環境法治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書較為客觀地考察了十五個國家環境法治發展的基本情況,研究對象國家眾多,分布較廣,涉及歐洲、亞洲、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內容包括各國環境法的產生和發展、環境立法、環境法律體系、環境管理體制、環境司法、環境法
本書從心理生理和認知腦電的神經生理基礎、采集方法、分析手段及其在認知科學、公安技術、法庭科學證據和反反測謊等方面入手,系統性地介紹和討論了當前科學測謊學術界認知腦電研究手段以及腦電的應用現狀,著重討論體表的情緒的心理生理反應和大腦的認知腦電反應這兩種主流的測謊機制分類以及用大腦認知電位中識別犯罪情景和語義記憶的認知腦電甄別涉案和無辜的方法。本書對測謊進行正本清源,將被檢測人本身具有的生理屬性、檢測問句認知后產生的情緒的生理反應以及誘發心理生理參數變化的原理進行論述,并把認知科學
本書覆蓋數字取證技術的主要知識點。本書共12章。第1~4章介紹數字取證的基礎知識、電子數據的固定和提取、主流文件系統和數據恢復等。第5~10章講解主流的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Linux、macOS)以及移動終端操作系統(Android、iOS)的基本原理、安全架構和痕跡特點,涵蓋重要痕跡文件、注冊表、事件日志、內存、RAID、邏輯卷等數據的取證知識。第11、12章簡要介紹高級取證技術,涵蓋區塊鏈與數字貨幣取證、物聯網設備取證、汽車取證、暗網取證,并對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隱藏、數據
根據沃馬克(Brantly Womack)提出的非對稱理論,非對稱關系是一個描述國家間關系的二元簡化結構,該結構由“強—弱”兩個行為單元組成,強國雖然在國家軍事規模、經濟資源以及政治動員能力等要素上占壓倒性優勢,對于與弱國的關系方面有強大的影響力,但是強國很難擁有徹底解決與弱國之間沖突的能力,無法單方面、一意孤行地決定雙邊關系的“每一個具體條款”。弱國雖然沒有直接挑戰強國的能力,但是擁有空間表達本國的偏好和立場,與強國形成“承認自主性換取遵從”的不對稱關系模式。由于強國和弱國之間的結構
作為推行政府和民間合作伙伴關系的“后發國家”,德國民間部門的發展路徑與英美存在較大差異,它既能與政府確立相對密切的關系,又能保持自身獨立性,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德國政府擁有悠久的地方自治傳統,常以實現和諧有效的社會治理而著稱于世,較為成功地引進并推廣PPP發展模式即為其中的標志之一。PPP在德國的推行并非暢通無阻,自始至終伴隨著諸多方面的批評和質疑。盡管中德兩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本質不同,但在政府與民間合作領域存在頗多相似之處。本書系統性地從歷史角度全景式地總結分析德國的理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