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提高養育子女的科學性,用案例向家長解讀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意義。主要內容包括:培養孩子好習慣是父母的必修課;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給孩子一個終身受用的好習慣;巧用方法疏導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讓法治之光照亮孩子前行路等。
本書重點整理和研究了“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摶土造人”“女媧煉石補天”“曦和御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牛郎織女會天河”八大神話故事,并總結了神話的“神圣化”與“人性化”的特點。本書主要從詩歌傳播的角度,對中華創世神話進行了專門梳理和解讀,這在當前的神話研究領域是十分獨特的嘗試。本書充分利用現有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尊重民間傳說與歷史文獻的前提下,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邏輯思考,充分發掘中華創世神話的民族特色,充分體現中華神話“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尊道貴德”的三大核心理念。本書對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而教育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事關教育發展的方向,理所應當地牽引教育著力培養全面且自由發展的人。教育評價的研究,就是要尋找扭轉教育評價功利化傾向的辦法,要與時代脈搏共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準服務,要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位,以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育評價研究》秉持“評價育人、美好未來”的理念,刊發國內外關于教育評價方面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典型案例、研究報告等,旨在立足我國教育評價發展實
以解決當代大學生道德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實證大學生道德能力現狀的一手資料為基礎,剖析大學生道德能力培育困境及根源。為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采用“林德道德能力”量表,對2284名不同類別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實證研究,獲得新時代大學生道德能力現狀的一手資料。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切入點,通過兩年的教學改革實驗,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路徑。同時依據先秦、秦漢隋唐、兩宋至明清的年代劃分探尋中國古代思想家有關道德能力培育的觀點,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道德能力培
本書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作為本書論述的基礎, 闡述了體育教學的目標與規律、體育教學的原則與過程、體育教學的特征與內容; 第二章探索了體育教學中慕課、微課、翻轉課堂; 第三章研究了體育教學方法及其重要性分析; 第四章探索了體育運動訓練原理及其發展、體育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體育運動科學化訓練的策略、體育運動的素質訓練實踐分析; 第五章分析了體育教學中不同運動項目的訓練實踐; 第六章探討了體育教學中拓展訓練的開展與實踐, 內容涵蓋拓展訓練對體育教學的影響、體育教學中開展拓展訓練的重要性與基本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圖書,從學術期刊定量評價重要的評價指標與多屬性評價方法兩個視角開展研究。全書共八章,章是緒論,第二章是基礎理論,第三章和第四章側重指標研究,同時為后續多屬性評價打下基礎。第五章至第八章是多屬性評價方法的相關研究,圍繞多屬性評價方法的幾個關鍵要素展開。該研究有利于加強學術期刊管理,提高辦刊水平,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簡化科研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競爭力。本書從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兩條視角開展研究,評價指標是基礎,多屬性評價方法過程作為研究主線,對學術期刊評
中國自古就有讀書的優良傳統,熱愛讀書、崇尚讀書之風綿延數千年。古代先賢關于讀書治學的觀點和論述內容非常豐富,許多至理名言流傳至今,不少讀書故事家喻戶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引領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讀書風尚。本書共選取70位古代先賢關于讀書治學、作品賞析的觀點和論述110則,以年代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先秦時期,中篇為漢代至兩宋時期,下篇為元明清時期。書稿詳細闡述了古人讀書治學的一些方法和觀點,同時也有作者本人閱讀的一些心得體會。對廣大讀者如何閱讀一本有非常實用的指導、借鑒和啟發作
本書主要內容是為貧困高中生及大學生提供持續多年的助學金,幫助他們改善求學條件;同時通過暑期外出研學、科普課堂、員工志愿者探訪等活動陪伴學生成長,希望通過努力能讓他們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取材于高中生在學習、人際交往、青春期情感、生涯發展等方面的真實困惑,從朋輩、師長、專業人士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方法以及豐富的拓展資料,陪伴和支持學生順利成長。
本書以2007年來媒介融合的發展歷程為話語背景,對視聽文本所處的新的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做了梳理,并指出媒介融合語境下視聽文本的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問題,即敘事學問題,以互動敘事概括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和媒介融合語境下的視聽文本敘事的核心特征,并以此為起點展開了互動敘事學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