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區治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課題。如何有效實現社區治理轉型與發展,成為全國各地普遍關注的共性問題。本書以我國在“村改居”社區治理中存在的現實矛盾為出發點,以空港新城基層社區治理為個案,在全面總結空港新城在土地征遷、回遷安置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求我國“村改居”社區治理的轉型問題,并就如何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村改居”社區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做進一步的探討。
本書以嵌入式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為基礎,以寧夏回族自治區三個城市社區為田野點,分析了城市社區嵌入式治理的實踐探索,剖析了其現狀、困境,最終提出了城市社區一核多元嵌入式治理機制及其優化路徑。本書成果為新時代城市社區嵌入式治理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促進國家、市場等治理主體在社區公共事務中的良性互動。
本書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為邏輯構架,在美麗中國視域下,既向內看,也向外看,不僅有對公民綠色生活意識提升機制構建的理論分析,也有相關的實踐活動探究,以及兩辯的證聯系,立體式地揭示了當今時代我國公民綠色生活意識提升機制的現有向度和應有向度。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是家庭產生的重要前提,婚姻家庭問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基礎議題。長期存在的農村男性婚配困難問題是經濟、社會、文化和人口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反過來對人口、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如何破解農村男性婚配困難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熱點之一。基于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資料與年鑒和冀西北C縣農村男性大齡未婚問題專項問卷調查數據與質性訪談資料,綜合運用人口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相關理論與分析方法,本書就農村通婚圈變動與男性婚配困難之間的關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主力軍,農村新生代青年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他們可能是流水線、建筑工地的工人,可能是超市售貨員、飯店服務員、理發店小妹,還可能是的士司機、外賣小哥、小區保安…… 然而,我們對他們知之甚少,他們于我們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農民工”“流動人口”“邊緣群體”等附加的標簽,凸顯了他們作為勞動力的部分特征,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他們所具有的青年群體屬性及其在城市化路徑選擇中所面臨的個體化的機遇、風險與挑戰。 本書以社會學的方式聚焦農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戀:一方面通過全國范圍的大規模
?這是有關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第十三本藍皮書,重點分析2022年中國人權事業的最新進展。總報告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中國人權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分析了其追求目標和實踐路徑。14篇專題報告分別涉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提升人權保障水平、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人權意義、食物權視角下的中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雙碳”目標下應對氣候變化的環境權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的基層實踐、平安中國建設與人身和財產安全權保障、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的人權司法保障、婦女人身權利保障、兒童友好城市與兒
當前黨中央對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重要部署,梳理與總結基層創新經驗能夠為當前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持續十多年的“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探索,這一探索最早源于廣東云浮。云浮探索的核心是基層治理“重心下移”,塑造理念向下看、資金向下投、權力向下放、服務向下沉、考核向下移等體制機制,最終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層治理能力,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可學習、可推廣的制度性成果。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途上,基層治理現代化是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與基礎。一定意義上來看,新時代“楓橋經驗”能夠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中國式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未來圖景。作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典型樣本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本書從全面從嚴治黨的角度出發,在深刻把握“楓橋經驗”根本內涵和邏輯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指導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實踐,按照“黨的領導是本質特征,群眾路
本書通過探析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和非洲的不同發展歷程,在歷史與現實的對照視野下探尋推進中非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以中非雙方相互支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具體而言,本書分析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理念的豐富內涵及其對非洲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對非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進行系統回顧,剖析非洲社會主義為何陷入低潮以及當前面臨的新機遇,進而探討如何推進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思想理念在非洲的傳播,以深化中非治國理政交流互鑒,助力非洲發展。本書涵蓋理論分析與國別案例研究,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以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為主線,分上下兩篇。上篇由微觀機制入手,介紹了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與直接參與經濟建設的具體機制;下篇從城市化、工業化、房價、地區差異、債務、國內經濟結構、國際貿易沖突等方面展開,分析相應的宏觀現象。作者致力于將經濟學理論與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在書中回顧了中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推動市場機制建立和完善的歷程,并對當前開展的市場化改革與政府轉型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