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內首部對于語言資源中的知識產權法律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專著。 本書采用六章式體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緒論部分首先對語言與知識、語言與權利、語言與產業的發展關系,以及語言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接口進行了討論,力圖構建起全書的論證基礎。 第二章集中對語言中的版權問題進行研究,討論語言版權保護的一般原理,同時對語料庫、語言博物館、字體與字庫、語言測試、語言康復業中的版權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第三章主要對語言中的專利問題進行研究,討論語言技術專利實質條件及語言技術專利審查的特別規定,同時對專利侵權
本書共分五編。第一編是對中國保函實踐的縱覽與類型化分解,后文以此為綱要分四編對保函的獨立性認定、保函欺詐與保函止付、保函單據和付款請求權、獨立保函管轄權爭議等五類保函糾紛進行了類別化分析,針對不同類別的糾紛做個體解讀,通過對中國法規范的闡釋結合對域外理論的比較法分析,中國保函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得以顯化。
當下的中國已身不由己地置身于全球性的風險社會,由此不得不直面與處理諸多新型的社會問題,刑法作為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因而面臨如何應時而變的重大課題。與其他風險刑法理論只關注局部或特定領域不同,本書以風險社會為背景,來審視外部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如何對刑法基礎理論形成全面的沖擊。 本書的上篇旨在從宏觀層面全面勾勒與描繪刑法體系所經歷的重要變動,分析這些變動所具有的共同本質,并力圖揭示促成這些變動的社會根源。下篇進行專題性探討,按階層論的體系順序進行編排,從因果關系與結果歸責、故意、過失、危害、不
訪談錄“口述中國海商法史”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第二課堂”項目的成果。訪談工作由北京大學海商法研究中心牽頭組織,由吳煥寧、尹東年、張永堅、孟于群等知名海商法專家擔任顧問,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國際經濟法專業研究生具體進行采寫。訪談錄中包括了30余位海商法專家學者的訪談。訪談對象包括20世紀50年代即參加《海商法》初次起草的學者、80年代初受中國政府之邀來北京幫助《海商法》起草的外國專家、第一代海商法教授、第一代海事法官和律師、在航運相關公司從業幾十年的商業人士,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采訪秉持“去中心化”的
中國民法學應當在總結我國《民法典》編纂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王利明教授是我國《民法典》起草的主導者及重要起草人員。本書主要收錄了王利明教授在《民法典》頒布后的相關研究文章,以及關于構建《民法典》的體系化思想的相關文章。通過本書內容可以了解到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基本路徑及《民法典》各章的理論精髓。本書既是對王利明教授重要文獻的收集整理,也是中國民法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王利明學術文集民法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于2020年已經先后出版。
中國民事立法的獨特歷程與《民法典》具有特色的立法例,決定了中國損害賠償法的理解與適用更具挑戰。本書以損害賠償重大疑難問題為線索,從損害概念、賠償方法的理解等基本原理問題,到違反強制性規定之侵權責任構成、買賣合同標的瑕疵致擴大損害之賠償等責任法中橫跨公法與私法、合同與侵權的體系問題,再到純粹經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損害賠償領域的“邊界地帶”。本書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與實踐導向,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透視法理。
近年來,為破解傳統上“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難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得以創建并在實踐中廣泛推行。此項制度創新從一開始就伴隨諸多論爭,激烈的論爭已經影響到相關法治實踐之有效開展。本書選取了其中十個重點議題進行研討,旨在歸納、梳理我國生態環境損害法律救濟場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爭議焦點及不同觀點。循此為進,從系統性、一體化視角出發,嘗試提出具有邏輯一致性與理論一貫性的解釋方案,力求為我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的穩步、有序推進尋求理論依歸并提供智識支撐。
在國際人權法律體系下,國內和國際層面存在超越國家主權的多層人權保護。與秘魯國內法的合憲進程平行共生的是其國內法符合國際條約的發展進程。在該進程中,國內面臨著國家主權讓渡與推動人權保護制度發展的問題。同時,在美洲人權委員會和美洲人權法院的推動下,拉美國家對人權的保障也面臨著國際條約的適用及在國內法的位階等挑戰。本書探討了保護人權的司法體系建設問題,提出不存在唯一且排斥性的結論,在一些輔助性案件和允許保護人權的補充性案件中,保護人權的司法體系實際上是兩個體系。
首先,本書將深化領海基線演進規律、領海基線共同遵循的限制條件等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這有利于豐富領海基線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 其次,本書將豐富直線基線國際法淵源方面的研究。無論是對平緩海岸適用直線基線國際法依據的探討,還是對洋中群島適用直線基線的習慣法考察,都將豐富直線基線國際法淵源方面的研究,為判斷我國直線基線的合法性提供參考和依據。最后,本書將豐富直線基線條約解釋方面的研究。本文將對直線基線的典型國家實踐和司法判例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考察嗣后實踐對直線基線規則的“修正”和“改變”,從
本書是““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國家權益問題研究”叢書中的一本,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也是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本書作者是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梁源。本書以動態變化的視角,研究中國國家身份的變化對我國海洋權益中規則利益的影響。國家身份變化對海洋權益維護問題的影響采用了政策定向法學派對于國際法發展過程的邏輯劃分方法,通過對力量變化與權威變化兩部分分析我國在海洋權益維護中體現的國家身份變化。規則利益的分析,主要是圍繞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文本的內容,重點分析一些至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