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年來將人格標識進行商業化利用的現象愈發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及時回應社會需求,于人格權編第993條對人格標識的許可使用作出規定,為人格標識的商業化利用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本書將從人格標識商業化利用的理論基礎出發,明確可商業化利用的人格標識的邊界與范圍。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提煉姓名、肖像這兩類最為典型的人格標識以及死者這種特殊主體的人格標識在商業化利用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法律問題。通過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汲取域外有益經驗,總結人格標識商業化利用的法律保護模式,并結合我國《民
本書在吸收借鑒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關系學、外交學、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多學科理論、觀點和方法,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概念界定、環境評估、策略規劃、路徑選擇等環節的“一帶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對“一帶一路”公共外交這一命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書聚焦“為何表達和實施”“誰來表達和實施”“向誰表達和實施”“實施和表達什么”“如何表達和實施”等核心問題,探討如何通過公共外交的方式,向“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全面、準確地展示和宣介“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一
在無政府狀態下,外交溝通長期以語言為承載,國際政治的話語武器與修辭策略深刻影響著大國戰略競爭的過程與結果。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需要遵循戰略敘事的構建規律,合理運用不同敘事策略傳遞戰略意圖,塑造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本研究通過借鑒與整合社會心理學、政治語言學與外交溝通理論,致力于回答“敘事何以塑造政治”這一學理問題,對大國戰略競爭的敘事生成、投射與變遷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理基礎,從學術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臘以來敘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辭的邏
本書溯源美歐政治哲學與思想史,從對自由主義的認知、國家與民族認同、和平主義與軍事手段偏好、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國家利益觀、社會與生態平衡發展、宗教性和世俗性七個方面比較分析美歐外交文化的異同,闡釋美歐外交行為模式。美歐外交文化決定著跨大西洋盟友在安全觀、國際秩序觀、實力觀、外交規范上的共性與差異。全書基于美歐外交文化的特征,闡述2017年和2021年歐洲選舉年后跨大西洋關系的嬗變,重點論述美歐在地緣政治、經貿規則、安全政策、全球治理等領域的分歧與共識,尋求美歐互動的規律,這對百年變局中
1949—1950年這一時期正值中國革命形勢飛速發展,也是國民政府統治舊中國的結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建立的時期。面對新舊中國更替的巨大變化時期,英國為了維護其在華經濟利益和香港的安全,開始在外交上對中共及新中國采取主動地外交政策。同時,伴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發展,在英國調整對華政策的過程中,英國與國民黨、中共在多個問題上發生了碰撞。本書主要集中在新舊中國交替之際中的一些問題展開論述。
南高加索,也稱外高加索或后高加索,從行政區域上來講主要包含高加索山脈以南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三國所在地區。南高加索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稟賦,地緣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它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毗鄰俄羅斯、伊朗、土耳其,東臨里海、西鄰黑海,扼守著里海能源進入黑海的咽喉,是聯結亞歐兩個大洲的結合地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過境地區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性節點地區。而地處該地區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不僅是歐亞地區重要的交通和能源運輸樞紐,也是多元文化交會的中心。在國際形勢復雜多
本書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出發,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氣候治理二者邏輯關系的理論闡釋為基礎,通過全球氣候治理的主要行為體、全球氣候治理規范與制度、全球氣候治理權力格局三個要素,系統分析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形成與演變,尤其是分析和考察了自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以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新變化、主要特征及世界主要國家對后巴黎時代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政策立場。在此基礎上,本書著重分析了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身份變遷及責任變化,探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國
本書為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學者儲殷對美國政治的基礎理論和歷史的研究。 作者從美國的國家起源講起,在近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視野下,全方位地分析了美國從建國到帝國形成的過程,以及宗教、種族、政黨、社會運動等多維因素在此過程中發揮的錯綜復雜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大國競爭中的中美關系。 本書尤以對美國總統大選運作機制的分析為特點,將其作為透視美國政治的棱鏡,揭示出美國政治長期以來的制度性問題和局限,并探討了一系列大眾讀者關心的美國問題,諸如身份政治、種族平權、資本介入政治、對選舉的影響、媒體的政治化以及中美關系
本研究運用社會排斥和社會結構化兩個解釋機制,分別討論了中國的教育婚姻匹配對于宏觀的收入差距與社會分層結構開放性的影響。就收入差距而言,本研究首先在市場轉型和高等教育擴張的背景下,探究了教育婚姻匹配中的教育資源排斥和婚姻市場排斥如何在各受教育層級之間建立起不同強度的婚姻壁壘,進而決定了教育同類婚在整體受教育層級上的分布結構;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教育婚姻匹配與收入婚姻匹配的同構性程度,繼而考察了上述教育同類婚的分布結構如何影響了社會總體的收入差距。就社會分層結構開放性而言,本研究首先討論了教育婚姻匹配
全書以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稅費、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罰款、罰金)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同一環境行為引起的多重金錢給付義務關系之處理為命題,圍繞問題提出、問題分析、理論路徑的提出及證成、理論運用、制度保障五個方面遞進展開。本書主張,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中矯正稅與生態環境金錢責任、懲罰性責任與填補性責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對“生態環境損害”的不同定價。作為金錢類環境工具,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的使用不應走向過度和不足兩個極端:既不能因分屬不同部門法而形式化地疊加適用,也不能因同屬某一部門法就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