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生存論研究”叢書第六卷。 1.主題:嘗試構建一種共生存在價值論。 2.基本觀點:價值是基于存在的人為構造,是確立人與人、人與事、人與人的世界和人與存在世界相交道的尺度坐標和邊界約束。所以,價值構造并非任意,而應以純粹共性、普遍功能和共生存在為基本準則,既要以意義為來源,更要以事實為依據。并且,意義向價值生成和價值向意義回返,必以事實為橋梁。 3.基本創見:盛行于世的價值理論,是有用與效率的使用價值理論,體現鮮明的實利訴求和工具色彩,當它發揮尺度判斷功能時,往往會出現見物失人、見利棄善和揚
本書稿是關于英國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哲學的系統性研究,梳理了包括他代表作《顯象與實在》在內的幾乎所有重要的作品,指出了布拉德雷哲學所面臨的一系列根本性難題。 書稿的主要創見是,在梳理布拉德雷觀點的基礎上,處理了三個相關的前沿問題:布拉德雷倒退、內在關系(internal relations)和一元論(monism);并把羅素、摩爾、維特根斯坦、西田幾多郎和辨喜等哲學家納入了討論的范圍。 本書的意義和價值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在
本書是德國古典哲學演進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謝林早期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作。謝林本人對這部著作同樣十分重視,他在晚年撰寫的《近代哲學史》里明確指出:“如果你們……想要準確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學的逐漸發展過程,那么我只能推薦他去研究這部《先驗唯心論體系》。” 在這部著作里,謝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結構,經過無意識地生產出外部世界而最終達到自我意識的過程,進而建立了一個包攬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目的論,并且以藝術哲學為封頂石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作為謝林早期哲學的樞紐,比
本書作者安德森用一種大寫意式的粗獷筆法,粗略勾勒了20世紀上半葉歐洲大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種種傾向和內在差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和人物,置于統一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傳統之下,對其總體特征進行了廣泛論述和評價,為國內外學術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紹和探討西方馬克主義的過程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為指導,在大量閱讀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礎上,以一種批判的眼光展開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贊揚,這為我們正確開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樹立了一
這是一部關于解構主義的理論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處后現代思潮旋渦中的作者在日本語境下對“解構”方法的獨特思考。 作者認為,西方20世紀人文和自然科學領域中普遍存在一種“形式化”的傾向,但這種“形式主義”革命不僅沒能真正顛覆傳統形而上學,反而使種種思想努力落入“結構”的深淵。而出路則在于通過“世俗批評”,在馬克思“社會性外部”和維特根斯坦“絕對他者”的概念之上重建作為批判理論的“解構主義”方法。
有別于單線條的“人的解放”進路,本書把馬克思早期政治哲學的形成和發展劃分為自由主義、共和主義、哲學共產主義、科學共產主義四個階段。本書各章基于MEGA2文本,具體考察了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萊茵報》時期的共和主義政治哲學、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哲學共產主義政治哲學、從《德意志意識形態》開始的科學共產主義政治哲學。以政治哲學形成和發展的視角來考察馬克思的早期思想發展史,是本書的創新之處。與此相應,本書不再把唯物史觀看作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主線,而把
本書系統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探究他們關于異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領域,研究科技異化、交往異化、消費異化、大眾文化異化的關系,比較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不同,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價值及局限,特別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的異化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消除異化的途徑,從而實現人的解放。
在多階段職業生涯里充滿熱情地工作,在工作之余過有趣的生活,這是長壽時代越來越多人看到的變革。 疫情之前,舊的工作慣性積累了很多問題,比如漫長的通勤、繁重的會議、無法陪伴家人……疫情之后,大的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數字技術賦能靈活辦公,工作和生活面臨多元化的選擇。如何快速適應趨勢,在靈活工作的同時獲得滿意的結果,有待我們重新去定義。 這是暢銷書《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長壽人生:如何在長壽時代美好地生活》的作者在疫情后的全新觀察。琳達·格拉頓發起“未來工作聯盟”,將全球90多家企業凝聚在一起
全書聚焦用結構化匯報破解職場中匯報難題這一主題,圍繞商務活動中的具體情境和案例,主要介紹結構化匯報的基本要求、特點和方法,分析如何在口頭匯報工作、書面匯報工作、向客戶匯報產品(方案)、求職與面試、競聘演講等具體匯報情境中用好結構化匯報的技巧與工具,在有限時間內精彩展現工作成果和自我能力。原理篇按照Why-What-How 的框架系統介紹了結構化匯報的底層邏輯。情境篇詳細說明了如何將結構化匯報應用于各種匯報情境中。工具篇通過實例介紹了如何借助GPT助力職場人士提升匯報效率、改進匯報質量。
本書的研究內容總體來說分為四大部分,具體包括九章內容。首先,對馬克思需要理論進行總體研究,主要研究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理論旨趣等內容。其次,對馬克思需要理論進行具體分析,在研究需要與生產、分工、交換、分配、貨幣、資本等關系中進一步分析和厘清需要概念。再次,研究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當代挑戰,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生態主義都對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提出了挑戰。最后,研究馬克思需要理論對中國夢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資本論》的視閾內來分析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既能對馬克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