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是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全國長期研究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專家學者撰寫,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從2005年起每年出版一部。 本報告以“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路徑”作為研究主題,全書分為:總報告、 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支持體系建設3個板塊。“總報告” 通過構建中國西部地區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測度并綜合評價了2022年西部各省區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態勢與發展現狀,并尋找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提出
《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2023)》是國內首部聚焦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系統研究報告,基于數字經濟競爭力理論模型,從基礎設施、數字產業、數字創新、數字治理等維度構建指標模型,以最新的全球數字經濟相關的國家、城市和企業數據為基礎,全面測評全球數字經濟國家層面、城市層面和企業層面的競爭力水平與結構特征,勾勒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全景圖。本書包括國家競爭力、城市競爭力、企業競爭力三個總報告,分報告除了對總報告中凸顯出的標桿型國家、城市和企業進行詳細介紹外,還對數字經濟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以期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初步提出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構想-2017年設立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自下而上的地方綠色金融發展路徑。在頂層設計以及試驗區創新引領的推動下,各省的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完善,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綠色金融也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市場實踐過程中反映出的空間失衡、區域協調不足等問題也需要在發展中不斷解決。本書通過構建地方綠色金融發展指數,以客觀的指標體系,從政策、市場兩
《中國雙創發展報告(2022~2023)》從環境—資源—績效的創新創業生態鏈視角出發,構建環境支持、資源配置和績效價值“三位一體”的一級指標及11項二級指標和35項三級指標-從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和兼顧區域均衡標準出發,篩選100座城市作為研究樣本,立足城市、展望全國,綜合測評我國雙創發展狀況,探索我國雙創活動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進路徑。測評結果表明,北京、深圳和上海連續六年位居中國雙創總指數排行榜的前三,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表現亮眼,反映出我國雙創發展新高地建設成效初顯。總體來說,
自1991年“經濟藍皮書”首發以來,現已連續出版33年,報告多以當年宏觀經濟及相關領域的形勢分析、來年展望預測及政策建議為主。從2019年秋季起,“經濟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智庫課題組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工作。“經濟藍皮書”堅持問題導向,敏銳捕捉經濟形勢變化和苗頭性問題,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勢進行全方位深度分析,并對未來走勢進行預測,分析維度涵蓋宏觀形勢與政策展宏觀走勢與政策展望、財政運行與稅收分析、貨幣金融與資本市場、產業經濟與高質量發展、需求分析與就業收入等。 2023年,
貧困治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話題,各國在貧困治理的道路上異彩紛呈。縱觀古今中外貧困治理之經驗,其出發點和歸節點都是以人為中心而展開。貧困治理與人力資源開發之間存在著學理上的契合,高效全面的人力資源開發是貧困治理的動力和手段。本書旨在探索西北農村人力資源內生發展規律,提升西北農村人力資源質量,構建西北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貧困治理協調機制。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 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 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 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中小企業生態創新是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的路徑選擇,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戰略實施的微觀基礎。然而,現實中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生態創新動力不足、實踐稚嫩的狀況。本書立足中國轉型經濟情境,系統深入地探討中小企業生態創新的驅動因素和績效轉化機制,以期提煉中小企業生態創新“為何”“如何”貢獻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規律。在扎實的理論探究與規范的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明晰了中小企業生態創新的驅動因素,剖析了生態創新影響中小企業績效的內在作用機制,揭示了生態創新與中小企業績效間的權變關系機理
消費的綠色轉型升級可以引領以環境標志產品為代表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創新,通過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創造新的綠色消費需求,這種綠色生產與消費、綠色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循環不僅是經濟的新動能和引擎,也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內生條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2018年,第六屆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確定成立“創新與可持續生產和消費”課題組,課題組總體目標是加快促進形成覆蓋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方式與生產方式,為中國提振消費內需、改善相關社會治理體系、整體推動實現
本書從五個視角分析最低工資的影響。一是區別于現有文獻從最低工資對工資的影響視角間接考察最低工資的執行情況。二是從居民勞動參與、跨區縣流動考察最低工資標準上漲的影響。三是基于企業視角,本書仔細考察了最低工資對出口的影響,包括對出口概率、出口企業出口額,以及出口產品結構和企業核心產品出口。第四,本書基于人力資本投資視角考察了最低工資的長期影響。一方面,最低工資標準上漲顯著減少企業在職培訓投入,抑制了人力資本提升;但另一方面最低工資標準上漲顯著增加居民自評健康水平,最低工資上漲顯著促進教育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