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川時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漢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聽生,認識了蔡元培、陳獨秀、章太炎等中國學者,聽過李大釗、胡適、黃節、魯迅等教授的課程。橋川生前重要的事跡是主持編纂目錄學著作《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本書收錄的各篇,來自一個日本人眼中民國學術界的方方面面。亦舊亦新的時代,思潮、主義、學派,各擅勝場,這些觸動作者心緒的率直寫照,既來自發生現場的觀察,也包含作者個人的學術趣味與志向,不失為研究民國時期學術史的一批珍貴資料。
1885年至1924年間中國經歷了劇烈的政治與文化變革,這場變革根本上是由人們思想上的轉變引起的。本書追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形成,探討經歷過兩千多年君主統治的中國人,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觀念上建設新的國家。作者嫻熟運用各類史料,不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變,分析大眾政治文化中反映出來的觀念,還重點闡釋“公民”“主權”等概念在中國被吸收與改進的過程,為中國從舊式王朝向現代國家的關鍵轉型提供了新的解釋,對有關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經典話題亦能有所啟發。 方法論上,本
本書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位點培優培育”系列叢書之一種,立足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現代化發展規律間的關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邏輯。內容主要分為四大篇,分別為:第一篇:中國革命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奠基、第二篇: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制度奠基、第三篇: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開辟、第四篇: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創造性拓展。全書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歷史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闡明共享發展理念的法理基礎,考察共享發展理念與我國法治建設的互動變遷史,總結西方福利國家法制的經驗教訓及其對共享發展理念實現的啟示,分析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的歷史必然性和政治必要性,為共享發展理念的法治實現設計路線圖。本書將共享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進行交叉融合研究,拓展了新發展理念研究的學科視野和研究范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本書基于價值論的研究視域,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書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等維度分析了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論的生成,分析了以人民為中心所蘊含的以人民地位為中心的價值主體論、以人民發展為中心的價值目的論、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標準論、以人民事業為中心的價值功能論、以人民實踐為中心的價值實現論,闡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著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牢牢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闡明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價值實現的中介和動力源泉。
本書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做了大量、深層次的觀察和思考,憑借其深厚的學術功底,透過各種紛繁表象,探求中國模式的核心,對中國模式的由來、中國模式的主要內容、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國模式的世界意義給予了冷靜、公允、堅實有力的分析和闡述。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系列叢書之一,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集刊。本書從比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中國政治等相關領域,探討新時代政治學的學科自覺與自主、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以及政治學科發展的未來等理論與現實問題,立足中國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議從比較文明的視野出發,貫通規范研究和經驗研究,引領和提升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本輯為2023年第三輯,分為幾個部分:歷史政治學、比較政治、中國政治。
本書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擇優資助計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最終研究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奠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源頭,立足于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潮頭,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進程。本書分為十三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科學社會主義領域的創新貢獻研究展開論述,依據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探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的諸多新論斷、新理念和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珍貴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譯介的歷史。書中收集18991902年間,在中國介紹、翻譯、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期刊雜志等文獻,包括《大同學》《近世政治史》《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四篇。這些文獻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是研究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珍貴資料。
本書闡述了事業單位建設文化協同的意義和思想理論基礎,介紹了事業單位建設、發展和改革的歷史,分析了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組織變革與文化協同的關系,事業單位建設文化協同面臨的體制和機制;探討了事業單位建設中出現的文化沖突的消弭,事業單位建設文化重塑的程序、模式和系統,期待事業單位通過文化協同的方式,達到有效管理、推動建設、重塑形象、振奮精神的目的,為事業單位承擔中國特色公益服務建設重任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