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的碳減排越來越多地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期待。然而,在作出國際承諾的同時,中國的減排工作也面臨著諸多困難。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而較大的國土面積也使得各地區發展狀況差異顯著,加之區域間經濟聯系復雜多變,使得減排工作具有較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在此現實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涵蓋中國大陸所有省份
本書主要圍繞水污染治理的相關基礎知識、綜合治理技術以及專項治理技術展開。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及水污染概述、水污染物理治理技術、水污染生物治理技術、人工濕地污水凈化技術、自然生態圈污水凈化技術、生物脫氮除磷治理技術、污泥多元化處理及應用技術、污水處理及回用技術等。本書從多個角度對水污染治理技術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對水污染治理從業人員、水污染治理研究人員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異味污染是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投訴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相較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異味污染研究起步較晚,污染來源廣泛、成分復雜,形勢嚴峻。《環境異味污染分析與控制》作者團隊自本世紀初開始,長期致力于典型環境異味污染的分析控制研究,包括異味污染的儀器-嗅覺聯用評價、污
本書共分為陸海統籌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方案、南流江陸海統籌綜合治理、西門江陸海統籌綜合治理3個篇章,較為系統地介紹了以海定陸、從山頂到海洋的陸海統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區域聯防的技術策略、具體案例實踐及長效政策保障機制。期望本書能為立足生態系統完整性、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研究及具體流域-海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提供參考,為其他河口海灣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借鑒。
本書包括環境化學概述、大氣環境化學、水環境化學、土壤環境化學、固體廢物環境化學、污染物的遷移轉化、環境化學研究方法與實驗等主要內容。本書的重點是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內容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可讀性。本書為高等職業教育環境保護類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環保工作者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
本書通過對比分析現場測試、模型優化、多源遙感信息解譯技術,明確引黃濟青調水工程影響下的地下水水量、水質歷史演變過程,闡明工程對地下水生態環境的效益、氣候及農作物的響應機制,提出了適合研究地區的地下水生態環境調控技術方法與措施,并建立工程地下水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從而為定量評價引黃濟青調水工程地下水生態環境效益提供理論支撐,為引黃濟青調水工程沿程地下水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治理提供科學依據,為引黃濟青調水工程地下水生態環境評價提供創新和科學的操作方法。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氣象與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基于城市氣象這一新興學科領域的發展特點,本書注重學術思想與創新實踐的結合。學術思想方面,從發展一個學科的視角出發,定義“城市氣象”這一概念,闡明其基本原理、方法,并指導實際應用,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城市氣象學發展;創新實踐方面,基于城市氣象科學的最新科研原創成果,引入我國城市實踐案例,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服務。本書選題及著作國內尚未見,國外有少數教材。該書從城市氣象與環境研究的四個主要領域,即:城市氣象基礎數據集建設、城市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軍事環境史專著,涉及理論與實踐兩部分,是作者十余年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軍事環境史是聚焦于軍事而對人類與環境間互動關系歷史的研究。這一研究主要審視環境因素與人類軍事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正面的、負面的、推動性的、阻礙性的等等),以及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體現的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和自然觀變化。這一研究有著突出的跨學科特色,歷史學者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應對跨學科挑戰。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對軍事環境史的理論探討,涉及基本概念、產生背景、研究意義和認識論、方法論問題。第二章是對歐美軍事環境
本書以松花江流域水環境中常規水體污染物、重金屬、多環芳烴、多氯聯苯、農藥為目標研究物質,綜合環境科學、環境化學、土壤學、生態學、地統計學等多學科理論,揭示了松花江流域水環境污染物的時空演變規律、來源組成與潛在生態及健康風險,識別了污染物界面遷移轉化行為機制及其關鍵驅動因素,建立了基于政府和公眾滿意視角下的污染物逆向管理框架。本書初步形成了能夠有效識別與解決流域水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可為流域尺度污染物的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同時發展和完善了區域環境學和污染生態學的基礎理論和
本書以中國東部典型城市化區域為研究對象,著重論述了城市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城市化的土壤生態環境效應,城市化區域水環境效應,城市化的大氣環境和熱環境效應,城市化與區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機制。